第A6版:看菏泽城事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1月2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6]

打好精准“组合拳”,助力脱贫“加速跑”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自2016年以来,定陶区累计脱贫87875人,现有建档立卡未脱贫户2861户、5693人,为年内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以来,全省扶贫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定陶区被评为“全省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扶贫大棚”拓宽扶贫攻坚路
   定陶区马集镇王庄村有多年蔬菜种植传统,也因此有了另一个村名——白菜王庄。
   昨日,在白菜王庄,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一排排大棚矗立在田野间,棚内的蔬菜生机勃勃,村民在棚内忙碌着,种植的茄子长势喜人,株株挂满了硕大的果实。
   “今年的第一茬茄子还有几天就可以采摘了,预计产量一千多斤,会有专人来收。大棚内的茄子要结好几茬,可以卖到明年6月,预计今年可收入8万元左右。”菜农柴运亭一边打理茄子,一边高兴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白菜王庄的主导产业是蔬菜,现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温室大棚378个、拱棚307亩、露地菜418亩,建有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年产蔬菜2.8万吨,年产值7800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柴红星介绍,村里为贫困户制定了 “三优先”帮扶政策,即优先安排贫困户入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由合作社担保,为14户贫困户新建大棚14个,安置67名贫困群众进棚打工,对32户贫困户的土地进行了流转。
   在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该村建设扶贫车间一处,引进藤编和蔬菜包装项目,目前用工35人,安置贫困群众15人,人均每天收入50元。
   据了解,定陶区在12个镇街道办事处建设扶贫大棚基地12处、扶贫大棚1120个,村集体每年按10%的比例保底收益,收益期15年,每年560万元收益资金拨付到各受益村,优先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政策保障基础上的再兜底补助,剩余收益资金用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及其他公益事业。
   “扶贫大棚”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和贫困户再兜底问题,而且在合作经济、特色产业、扶贫就业、兜底扶贫、集体经济、村级组织等各方面均得到有效促进,实现了互动多赢,多方受益。
   “助老扶贫”构建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
   “以前住的都是30多年前的老房子,一下雨就漏水。如今搬进新楼房,干净清洁,比以前的生活条件好多了。”昨日,说起目前的居住情况,定陶区马集镇梁堂社区居民张永周非常高兴。
   张永周今年70多岁,只有一个女儿,老伴去世早,他靠一亩多土地独自抚养女儿长大,生活比较困难。现如今,老房子换成现在的楼房,物业费、水费全免,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每年的大棚分红加粮补、养老、低保等补助费用,一年收入5000多元。闲暇时,张永周在社区帮忙整理散碎长头发,挣些零花钱,原本“紧巴”的日子越过越宽裕。
   张永周口中的老房子是原址上的。
   梁堂社区原址位于镇政府东南3公里,位置偏僻,进入村庄只有一条道路,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2017年1月,梁堂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同步建设污水处理站、中心广场、主题公园,完善网络、燃气、医疗、物业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为两栋老年公寓配备了4部电梯。目前,老年公寓的水电费全由居委会支付。
   “饭做得不错,还经常换样,吃完还能去娱乐室打牌,去休息室休息。”在定陶区南王店镇沈庄村,83岁的贫困户闫世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在南王店镇沈庄村助老扶贫中心,新的养老扶贫模式非常受欢迎。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捐赠10000元,购买厨具和餐具,聘请了厨师,组织75岁以上、家中无人照料的老人统一就餐,每月每人交伙食费100元,统一就餐、休息、娱乐。现在,助老扶贫中心有27名老人,其中贫困户11人。随着运营机制慢慢步入正轨,基础设施不断改进,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