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看菏泽城事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2月1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袁殿华:无腿也要“站起来”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他在战场为救战友不幸失去双腿;他为求自立离乡拼搏,用不服输的精神挑战生活;他为帮战友返乡创业,用博爱的情怀温暖伤残军人;他先后荣获了“2008感动菏泽年度人物”、全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伤残退伍军人”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无腿也要“站起来”的钢铁退伍军人袁殿华。
  为救战友失双腿,凭借顽强的毅力再次“站了起来”
   袁殿华出生在东明县原菜园集乡的一个贫苦家庭,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使他刻骨铭心。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他从小怀揣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10月,袁殿华应征入伍,随后便跟随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4年3月8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那天为了抢救战友,我不慎踩了地雷,失去了双腿,因此昏迷了7天7夜。”袁殿华话语间充满了感慨。之后,他被评为一级伤残,荣立二等战功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作了两次截肢手术后的袁殿华转业回到了家乡。按照退伍政策,国家会照顾他一辈子,他完全可以在家里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但他依然保持着革命功臣那种坚韧不屈的优良作风。
   退伍后的几年间,袁殿华拖着残躯坐着轮椅,先后为工厂、学校、机关作英雄事迹报告20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多万人次。 “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干一番事业,不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我一定要站起来。”袁殿华暗下决心。
   袁殿华安上假肢,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爬起。一年后,终于凭借顽强的毅力丢掉双拐、抛开轮椅站了起来。之后,他又试着学习了骑自行车、摩托车、开小轿车,虽然自己失去双腿,但他要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上打赢每一场战争。
  不向命运低头,艰难付出终有回报
   退伍后的袁殿华没有依赖政府优抚金生活,而是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由于诚信经营,生意很红火,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家中发生火灾,全部家当付之一炬,在家做客的战友也不幸被烧伤。为给战友治病,袁殿华变卖家产,四处借款。为了还债,袁殿华只身来到上海,为一家企业推销劳保用品。
   “在上海工作的5年中,每天天不亮我就会起床工作,拖着沉重的假肢奔波,一天下来,骨头就像散了架似的。”袁殿换感慨道。
   1996年底,袁殿华回到家乡还清了所有债务,还盖了一栋二层小楼。生活安居了,但他不愿过无所事事的日子,先后经营过鱼塘,批发过蔬菜,承包过工程,凡是健康人能做的,袁殿华都努力去尝试。
   2000年,袁殿华来到西藏,在拉萨开起一家苗木绿化公司。为了搞好这个项目,他买来了一大摞苗木栽培、绿化工程方面的书籍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四处询问业内人士和苗木专家。在袁殿华努力下,成功摸索出了 “断根育苗法”,移栽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为当地政府化解了治理高原沙化的难题,并且将银杏树移栽到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填补了西藏没有银杏树的空白。
  创办全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
   2005年底,袁殿华回乡看望战友袁榜山。发现战友下岗后没有经济来源,还欠下一笔债务。“当面对出生入死的战友如此遭遇,我的内心不免有几分自责和愧疚,经过认真思考,便决定带战友一起创业,用自己的力量拉战友一把。”袁殿华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就这样,袁殿华便和战友筹建了伤残军人福利厂,并先后接纳了60余名残疾人员,其中20多人是伤残军人。他们生产的手套、拖布、防护帽、工作服等劳保产品遍布市场。2018年2月,袁殿华的福利厂通过《全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获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并新增特种面料检测试验室,确保特种面料检测合格进厂入库。
   “现如今,我们正为东明县当地一家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制作定制工作服,每件衣服我们都非常仔细,衣服的针距几乎都保持在十四到十六针之间。”袁殿华说。
   “身残不丢军魂,自救就是爱国”,这也是袁殿华建厂的初衷,他的福利厂不是但但为了生产,而是在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作为一个精神家园,把在部队中坚持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