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4月1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体面老去,尚待多层次养老保障发力
				近年来,有一个养老话题不时引发热议,那就是:要准备多少钱才够养老?答案固然因人而异,但毫无疑问,要体面老去就离不开未雨绸缪的养老储备。对绝大多数中国老人来说,养老储备长期以来都主要依靠个人储蓄和基本养老保险。随着国家对养老保障问题的日益重视,民众也得以有更多形式为退休养老进行财务上的准备。
○尴尬
当初没参保,患病后掏光积蓄
湖南邵阳市59岁的章朝晖如今很是后悔当初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的决定。他退伍复员后做过小本生意,并在多地打过零工。10年前,章朝晖成为一名保安,入职时,公司负责人事工作的同事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他拒绝了。“当时总觉得养老的事情离自己太远,再说还有女儿能帮忙,(我)想着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干多久,参加社保每个月就要扣钱,到手的工资就少了,于是放弃了。”章朝晖说。
直到3年前生了一场大病,章朝晖才深深地为当初的“目光短浅”懊悔。住院期间,他不仅花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还需要女儿“驰援”。出院后,因为年龄的原因,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吃药的开支。明年就到退休年龄的他,觉得自己还没有为养老做好准备。
○保障
单位没了也无需为养老犯愁
相比之下,对于社保制度变迁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河南开封市56岁的张静感受更为深切。
1986年,张静进入老家的粮食局招待所工作。工作三年后,因招待所经营不善,张静被分流到当地一家集体企业。1992年,新单位通知张静签合同,缴社保。那时候在职者多,退休人员少,张静和很多人一样不理解,“我们自己的钱,为何要交上去?”随着政策宣讲铺开,在得到“不管单位经营得咋样,都不会影响退休金的发放,待遇不会降低”的承诺后,张静和同事们才打消了忧虑。
2014年,张静退休了,如今每月养老金有2200多元。“我一个同事当年退休时才领777元,现在已经涨到3300多元了。”张静说,对于目前的养老保障水平,她颇为知足。
○分析
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占比过高
如果对一些经济术语有更多的了解,张静也许不会这么乐观。数据显示,虽然我国职工基本养老金连年上调,但养老金替代率仍只有46%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80%才能保障退休生活水平不下降。
正因为此,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一直被社会各界所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提到: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实际上,我国早在1991年养老金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养老保险第一、二、三支柱。但不乏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居民在养老金储备方面主要依赖于第一支柱,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弱。
○红利
提前做养老准备享受品质生活
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到底能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从已经试水的企业年金制度可窥一斑。
江苏南京61岁的谢剑波退休前在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该单位原属事业编制,2004年改制成一家民营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后,为了留住人才,公司于当年建立起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随后出台了年金计划。根据方案,公司为所有员工缴纳基本年金,另外还为转制后留下来的老员工缴纳转轨年金,员工按缴费基数的4%缴纳个人出资部分,所有年金基金交由专业机构采用信托模式管理、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谢剑波去年退休后,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累计达42万元,他选择了每月定额领取税前7000元的提取方式,这让他觉得晚年的生活基本无忧。“扣除每月提取额后,账户剩余的资金继续参与年金计划投资,我还能继续分享收益。”
事实上,除了政府和企业为职工养老提供支持,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多种渠道提前为退休养老进行财务上的准备。
○期望
退休人士更盼“第六险”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2月,人社部、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多部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在业界看来,养老保障三支柱正式进入制度启动阶段。
但无论是已被不少企事业单位提上日程的年金制度,还是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实际上都是鼓励目前的在职职工提早为未来的养老做准备。
而对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在养老储备方面,实现增收的途径依旧十分有限。此前,有媒体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60岁以上人士的养老来源中,退休金和再就业成为首选,分别占比41.58%、43.24%。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为9235.3?万人,也就是说,有超过四成老年人退休不退业,仍在继续工作。
在一些专家看来,对已到退休年龄的群体而言,因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能在健康方面有所投资,其实也是财富增值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发展 “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尤为迫切。
此前,我国已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鲍 杰
		
		
        ○尴尬
当初没参保,患病后掏光积蓄
湖南邵阳市59岁的章朝晖如今很是后悔当初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的决定。他退伍复员后做过小本生意,并在多地打过零工。10年前,章朝晖成为一名保安,入职时,公司负责人事工作的同事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他拒绝了。“当时总觉得养老的事情离自己太远,再说还有女儿能帮忙,(我)想着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干多久,参加社保每个月就要扣钱,到手的工资就少了,于是放弃了。”章朝晖说。
直到3年前生了一场大病,章朝晖才深深地为当初的“目光短浅”懊悔。住院期间,他不仅花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还需要女儿“驰援”。出院后,因为年龄的原因,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吃药的开支。明年就到退休年龄的他,觉得自己还没有为养老做好准备。
○保障
单位没了也无需为养老犯愁
相比之下,对于社保制度变迁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河南开封市56岁的张静感受更为深切。
1986年,张静进入老家的粮食局招待所工作。工作三年后,因招待所经营不善,张静被分流到当地一家集体企业。1992年,新单位通知张静签合同,缴社保。那时候在职者多,退休人员少,张静和很多人一样不理解,“我们自己的钱,为何要交上去?”随着政策宣讲铺开,在得到“不管单位经营得咋样,都不会影响退休金的发放,待遇不会降低”的承诺后,张静和同事们才打消了忧虑。
2014年,张静退休了,如今每月养老金有2200多元。“我一个同事当年退休时才领777元,现在已经涨到3300多元了。”张静说,对于目前的养老保障水平,她颇为知足。
○分析
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占比过高
如果对一些经济术语有更多的了解,张静也许不会这么乐观。数据显示,虽然我国职工基本养老金连年上调,但养老金替代率仍只有46%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80%才能保障退休生活水平不下降。
正因为此,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一直被社会各界所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提到: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实际上,我国早在1991年养老金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养老保险第一、二、三支柱。但不乏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居民在养老金储备方面主要依赖于第一支柱,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弱。
○红利
提前做养老准备享受品质生活
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到底能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从已经试水的企业年金制度可窥一斑。
江苏南京61岁的谢剑波退休前在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该单位原属事业编制,2004年改制成一家民营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后,为了留住人才,公司于当年建立起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随后出台了年金计划。根据方案,公司为所有员工缴纳基本年金,另外还为转制后留下来的老员工缴纳转轨年金,员工按缴费基数的4%缴纳个人出资部分,所有年金基金交由专业机构采用信托模式管理、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谢剑波去年退休后,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累计达42万元,他选择了每月定额领取税前7000元的提取方式,这让他觉得晚年的生活基本无忧。“扣除每月提取额后,账户剩余的资金继续参与年金计划投资,我还能继续分享收益。”
事实上,除了政府和企业为职工养老提供支持,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多种渠道提前为退休养老进行财务上的准备。
○期望
退休人士更盼“第六险”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2月,人社部、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多部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在业界看来,养老保障三支柱正式进入制度启动阶段。
但无论是已被不少企事业单位提上日程的年金制度,还是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实际上都是鼓励目前的在职职工提早为未来的养老做准备。
而对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在养老储备方面,实现增收的途径依旧十分有限。此前,有媒体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60岁以上人士的养老来源中,退休金和再就业成为首选,分别占比41.58%、43.24%。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为9235.3?万人,也就是说,有超过四成老年人退休不退业,仍在继续工作。
在一些专家看来,对已到退休年龄的群体而言,因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能在健康方面有所投资,其实也是财富增值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发展 “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尤为迫切。
此前,我国已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鲍 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