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617期 第A8版:专题

第A8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6月1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春天在菏泽

  • 春天在菏泽
  • 春天在菏泽
  • 春天在菏泽
□木 茜
   你热爱春天吗?那么请到菏泽来,因为春天在菏泽;你热爱在春天旅行吗?那么请到菏泽来,菏泽的春天令你不虚此行。
  
  牡丹的故乡
   花开是春天的开始,花开是春天的模样,花开是春天最真挚的告白。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牡丹总在万紫千红尽开颜后,才会吐露芳颜,尽绽玉容。
   “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葛巾》开篇说明最好的牡丹在曹州,并在文中告诉世人,曹州牡丹是随常大用迁移至洛阳,并在洛阳开枝散叶,由此可知牡丹的根在曹州,曹州属于牡丹的故乡。
   自隋唐以来,每当牡丹盛开的春天,人们都会前往曹州观赏牡丹,由此约定俗成,形成了牡丹会。后来,随着牡丹繁多的品种,面积的扩大,牡丹节沿袭至今。
   今天的菏泽正是昔日的曹州。菏泽不仅可以在牡丹园里观赏牡丹,而且周边村落乡间地头也可以欣赏到牡丹,因为这里的百姓像种庄稼一样,把牡丹种在了田间巷陌。
   初次走进菏泽牡丹园,硕大如盆的鲜花,令我大开眼界,辗转花丛的芳香,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从此春天心心念念的都是菏泽牡丹,都是那一场堪称浩瀚的牡丹花事。
   “春来了,花开了,菏泽的牡丹在召唤。”当我接到这美丽的邀请,想这是首届世界牡丹大会,便不顾杂事缠身,应允前往了。
   迎着菏泽冉冉升起的旭日,来到了曹州牡丹园,从新铺就的路面到修砌的院墙,可以看到牡丹园又进行了改造和扩建。
   园门外老百姓在兜售花冠,这是他们从自家田园采摘的新鲜的牡丹花,红艳娇美,耀眼夺目,相信只有菏泽才有牡丹编制的花冠,游人才会如此奢侈,如此幸运地拥有。
   头戴花冠,春风扑来,阵阵花香拂面,心便融入花儿赐予的幸福了。
   我们随前来赏花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曹州牡丹园,迎面是新修的大花坛,花坛里栽种着生机盎然的牡丹,一片片绿叶犹如舞动的手掌,好似在跟来访者打招呼,风华绝代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烘托下,雍容华贵,耀眼夺目。
  
   在牡丹的召唤下,我三步并做两步,踏上花坛台子,倾斜着身子,对着可心的牡丹花“咔嚓咔嚓”拍了起来……隐约中,似乎有人在喊我的名字,调头发现夏海涛不知说着什么,愣了一下,回头继续拍花。耳畔还是有人喊我,转身看铁流站在花坛台下,又是动作又是表情,嘴里不知说什么。此刻,我已是花痴,身心俱痴迷于花,觉得外面一切与我无关,看同行的队伍没有走远,甚是莫名其妙,便又低头继续拍花。不知何时走来一位安保人员,声音非常大地说:“你踩到花儿了。”并用手指着我的脚。我才发现,原本只是身子探进花丛,可只顾与花亲密接触,不知不觉,脚竟然踩在了花丛里。
   恍然大悟中,看众目睽睽,斯文扫地,颇为尴尬。细思量,古人曾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千里迢迢奔来,本就是与牡丹的约会,面对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牡丹,怎能不忘乎所以呢?正是“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导游介绍说,现在的曹州牡丹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园。她引领我们观赏着景区的牡丹,扩建的牡丹观赏区更辽阔大气,更加精美壮观,从满园的牡丹芬芳到和谐文明的宣传标语,蓬勃发展中也展现着积极向上的现代气息。
   徜徉牡丹园,单单看牡丹花名,便能感其牡丹历史的久远,“二乔”“酒醉贵妃”“御衣黄”“葛巾”“赵粉”……每一棵不同颜色的牡丹,都有着寓意深远的传说故事。牡丹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古代诗词到当今文人对牡丹的撰写和歌颂,人们都能感受到牡丹文化在中国一直是源远流长。
   观瞻怒放的牡丹,有的美于秀韵,有的美于传神,有的则美于气势。尤其是如火如荼的红牡丹,也就不难理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含义了。
   牡丹有红的、黄的、紫的等等很多颜色,最显气质的当属白牡丹。白牡丹没有红牡丹那般明媚,也没有黄牡丹那般耀眼,但围绕在它周边的游人,并不比别处观赏的游人少。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都是白牡丹,但花瓣的大小和花形却是形态各异,有的花瓣像锯齿,且层层叠叠,远远的像堆砌在绿叶上的一簇簇白雪,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此花据说就是被评为花王的梨花雪;有的花瓣不多,但每一片都很大,花瓣圆润,晶莹剔透,正中是金黄色的花蕊,犹如白鸟朝凤,此花名叫凤丹。
   总之,不同的白牡丹傲立枝头,却好似一个个清新出尘的白衣仙子,于春风中婆娑起舞,洁白无暇是人品的崇尚,或许正是如此,人们才会对白牡丹有无限的眷顾和依恋。
   如果说红牡丹给人一种富贵之态,那么白牡丹给人的则是一种高贵之气,富贵意味着幸福和睦,高贵意味着卓尔不群,理解了其中的寓意,也就不难理解世人对牡丹的钟情和热爱了。
   为了让游人更好地赏花,牡丹园特意在牡丹精品区建起了观花台。
   登上观花台,艳冠群芳的牡丹会铺天盖地涌入视野,颇有花不惊人死不休的王者气势,像浩浩荡荡涌动的花海,有着波澜壮阔的豪迈;像我太平盛世的泱泱大国,繁荣昌盛的景象,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牡丹不仅让我爱其美,更是让我敬其品的花儿。
   贫瘠的沙土地,很多植物难以生存,植物大多喜欢肥沃的土壤,可牡丹无论土壤是否贫富都能生长,且最适宜的是沙土地。牡丹似乎每一天都在认真地活着,所以生长期很长,听说一棵普通的牡丹要经过漫长的五年才能开花,可见它不畏苦难,很不平凡,每一棵都是异常珍贵。
   牡丹不冻花不开,它的花不像其他花儿那般娇气,而是不畏严寒,不怕苦难。牡丹还有一个特点,为了让花儿开得好,它在开花的时候,总会拼尽全身的力量,那怕不能继续繁育枝叶,继续往下扎根,也要把所有的营养输送给花儿。因此,花开的春天,牡丹是难以种活和移栽的。
   为了保花宁肯舍命,看着怒放的鲜花,感动它们的风骨,就像尽管遭遇酷刑,依然气节刚烈的革命先烈们,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的意志不可摧;大义护花,好似护国的士兵兄弟,宁可舍命也不丢寸土;全身心呵护鲜花,犹如那些不能给孩子全世界,但可以把自己的世界全部给孩子的母亲……怎能不令人钦佩?怎能不令人敬仰?
   虽然牡丹在中国大江南北都可以生存、绽放,但是花开得最美最恣意的,当属菏泽。因为菏泽泥土和环境是最适合牡丹生长的地方。
   首届世界牡丹大会在菏泽举行,曹州牡丹园的牡丹广场有戏曲、歌舞和武术等异彩纷呈的节目表演,给予游人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让来客不仅能感受到菏泽人民的热情,而且能感知菏泽人民对牡丹的珍爱,他们在用最隆重的礼遇迎接牡丹花开的日子,也在用最隆重的方式向世人宣告:牡丹的故乡在菏泽,菏泽才是牡丹的家!
   牡丹花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寄托,菏泽将牡丹做到了极致,这里不仅花可观赏,而且可食、可做茶,花籽可榨油,根茎可入药,充分发挥了它全身都是宝的长处,由此带动了菏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丰富。
   看着人们欢声笑语赞牡丹,相信菏泽的土地将如牡丹这朵奇葩,更加耀眼夺目,更加美丽辉煌!
  
  历史的天空
   如果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最好的去处是博物馆和纪念馆。
   菏泽是历史发展悠久的地方,相传尧、舜、禹等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自然不能错过菏泽博物馆。
   菏泽博物馆建于1969年,昔日这里楼房高层较少,此楼颇有鹤立鸡群之姿,显得高大雄浑。但在菏泽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在高楼林立中虽不缺庄重,但比周边崭新的建筑,它就显得不够高大了。白色外墙经岁月凤雨的浸染,有种灰蒙蒙的感觉,俨如一位穿着陈旧衣服的老者,安静地伫立在那里。
   我随来访者走进菏泽博物馆,只见里面有很多或简朴,或精美,或稀奇的古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文物旁边则标着商、元、宋、唐等久远的历史年代,从中可以阅读想象先人的传奇,自能领略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此可知远古时期,菏泽就是一片极具传奇色彩、拥有神奇故事、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土地。
   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艘元代古船。船是人类在江河湖海的重要交通工具,自认为敢于驾船航海披风斩浪的人,都是聪明机敏且胆量过人,因此对古船很是好奇。很快,我便通过讲解员,知晓了古船的来历。
   古船是2010年9月17日,菏泽国贸中心的建筑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偶然发现的。更让人们惊讶的是,随船出土的精美文物多达133件套,尤其是三件元青花的出土,填补了菏泽市元代青花瓷的空白;填补了山东省元代青花龙纹梅瓶的空白。该船因此引起重视,受到关注。
   古船长20.5米,宽3.7米,高1.8米,船的舷板都是杉木制作。根据史料《南船纪》记载,这是一条150料运河漕船,可以载重二三十吨的货物。船悬挂式平衡舵,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平衡舵。悬挂式是方便运河水深时放下船舵,水浅时提起船舵,由此可知当时的古人,在行船中已有了轻松灵活的技术。
   该船舷板采用鱼鳞搭接技术和平接技术。古代舷板像鱼鳞一样一层压一层连接的,被称为鱼鳞搭接;舷板边缘水平连接的,称为平接。一般鱼鳞塔接用于海船,平接技术用于内河船,像这样同时采用鱼鳞塔接和平接技术的内河船,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由此可见,这条船一定航行过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的故事。
   沉船的位置应是文献记载中的古赵王河,即《禹贡》中之沮水、《水经注》中之北济水、北宋时期的广济河、元代称黄河北支,明代称澭河,清初始称赵王河。时事变迁,随着黄河的不断改道,今天的赵王河就在古沉船出土地点以西约1000米处。
   明代初期是航海的鼎盛时期,沈启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南船纪》,成书于嘉靖年间,属于流传至今且保存最完整的船书。据《南船纪》描述,此船用11道壁板将船分成了12个舱段。
   第一个舱位是放置铁锚和锚链的位置,第二和第三舱段是船员休息的地方,这是因为发现很多物品和器皿。第四、五、六、七、八仓是运货的主舱,因为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厚厚的碳化粮食颗粒层。第九和第十舱在上面看似一个舱位,但在03部位却被隔成两个空间,属于船主人休息的卧室。其中还有个十公分的小夹舱,被分隔成三段,两边部位呈扇形,应该是主人的保险柜,因为在这个舱位出土了很多精美的器物,却没有任何金银珠宝。由此考古学家分析,这说明船主人弃船逃生的可能性很大。船主人短时间能够携带走自己的金银财物,与这两个保险柜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第十一个舱位则是船主人的餐厅,因为这里有元青花等大量精美的器物,而另一舱位则是厨房,因为出土了很多锅、碗、瓢、盆之类的器皿。
   如此一条有规模的大船,又是如何沉没的?事故原因是从铁锚上推断得来的。此船的铁锚齿距80公分,铤高约100公分,由此可知此船很大。虽然此船很大,但它并不是此河道最大的船,因为在菏泽金都华庭工地也出土了一个铁锚齿距近一米、铤高一米六左右的铁锚,说明此河道还有比它更大的船只。
   内河船都很小,所以用锚链的也比较少,如果没有这条锚链,人们是发现不了铁锚的。锚链长18米,工作人员发掘时是一直向北挖掘了18米,说明锚链完全出于一种紧绷的状态。正常情况下抛锚,锚链应该与船体呈垂直状态,但这条锚链却与船呈水平状态。由此专家分析推测,可能船在行驶中遇到了巨大的风浪,将船体吹得特别远,抛锚时,由于锚链限制,船在剧烈摇摆中,舱内粮食翻滚侧卸向一边,导致了整条船倾覆的惨剧发生。
   从出土的照片,可以看到沉船只剩下简单轮廓,大部分已在淤泥中腐烂,可现今博物馆的沉船却是一艘完整的大船。据讲解员告知,船左舷部分已经损毁消失,这是专家根据保存完整的右舷部分,经过两年半的对称修复,精心打造完成,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完整的古船。
   结合船上出土元代铜权权铭“至正十四年”,而没有出现明初任何器物的事实,专家合理定性此船沉没的时间是公元1354年至1368年。听了古船的介绍,我不知它给多少参观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让多少文人墨客有了虚构的空间?
   古船承载了很多。过去它是河道两岸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今天它是人们考察研究追溯远古的鉴定。但不管这艘古船对今人的价值有多大,我还是不希望它以沉船者的身份让大家认识参观。
   因为看着古沉船,我想起电影《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悲惨景象;因为沉船无论有无人员伤亡,终究是一个令人伤感和心疼的悲剧。所以我宁愿这艘大船是因为陈旧,因为老了,在河岸上被搁置遗留,那样即使腐烂,也是属于一个寿终正寝的“老者”,属于完美的结局。
   在博物馆短短的行走中,似乎回到了几千年前,思绪还未从远古的历史走出来,我们乘坐的车却已到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建于2000年,大楼外墙也以白色为主调,但它崭新的面孔在蓝天下,显得庄重大气,楼正中的位置则是江泽民题写的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几个醒目的金色大字。
   楼门是宽阔明亮的玻璃门,门顶上的电子屏幕有一个时间在行走的红色大钟,大钟旁边则是来回滚动播放的参观时间和宣传标语,这样方便游客安排参观时间。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如果不走进纪念馆,我不知此馆名字的由来,不知昔日的此段革命历史。
   参观得知,此馆是在杨得志、段君毅和赵健民等革命老同志的倡导组织下,经中央国务院批准,江泽民为纪念馆亲笔题名,朱镕基批拨专项资金,由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共同筹资,菏泽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资助,并得到贵州省扶持兴建的一座大型革命历史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198亩,馆内利用5000多米的展览面积,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历史情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打响鲁西南战役第一仗——郓城战斗的壮观场面。
   杨丽君是我们的讲解员,她属于面孔白皙、身体苗条的窈窕淑女,但橄榄绿的着装,却为阴柔的她平添了阳刚之美,身姿挺拔而英姿飒爽,与馆内的氛围恰相吻合。
   杨丽君带我们走进星星之火,通过她的讲述,我了解到这里主要反映的是 1921年 7月——1937年七月,冀鲁豫边区的土地上,中共党组织的创建和活动范围。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白色恐怖下举行,虽然只有毛泽东、李达、董必武、王尽美等十三人,但却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为黑暗的大地带来了光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在创建组织的活动中,虽然屡遭挫折,但百折不挠,从未停止与敌斗争。他们在与敌周旋暗战中,斗智斗勇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力量,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浴血抗日厅则用图片、绘画、音响等展示冀鲁豫中共党组织与八路军主力部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当地群众百姓,建立抗日根据地,利用游击战与日伪进行的八年艰苦抗战。听着电影里革命者在枪炮声中高喊着向前冲,与敌人厮杀震天,令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顿时热血沸腾。
   在这里,我看到了熟悉且万分敬仰的西藏军长张国华和政治委员谭冠三的名字,通过讲解员得知冀鲁豫边区面积最广时,下辖按区域来说,最终由鲁西区、冀鲁豫区、苏鲁豫区(湖西)、水东地区、水西地区形成。当时山东分局主要领导泰安、济宁以东以南地区,包括胶东、济南地区、鲁南地区的临沂枣庄等地。
   张国华在冀鲁豫区,先后以冀鲁豫第4军分区和第9军分区政治委员,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和副政治委员的身份;谭冠三则是以冀中军区南进支队政委的身份,参加创建鲁西、巩固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由此揭开了我曾困惑的谜团,由此知晓十八军为何会有胶东宋继琢等革命军人,他们正是在此跟随张国华和谭冠三参加革命战役,并和平解放了西藏。
   在革命儿女厅,我瞻仰着墙上一幅幅革命者的相片,他们都是冀鲁豫边区的优秀儿女,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学习的英雄儿女。当我走近烈士事迹墙前,看着革命先烈铁骨铮铮的事迹,体会着“雄关漫道真如铁”,内心不由得感慨万千。想他们为了中国大好河山不受欺凌蹂躏,为了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和民族独立,为了祖国统一而抛家舍业,甘洒热血,献出自己年轻且宝贵的生命,我们怎能不感动?我们怎能不怀念?
   行走着,思索着,深知杨得志将军等老革命家敦促建馆,并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希望使之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一面鲜艳的红旗,一首嘹亮的军歌,一种永远的精神,让国人在接受思想教育中团结一心,奋发图强。
   讲解员小杨的讲解结束后,我看她年龄不大,却对馆内革命历史很熟悉,便好奇地问了她几个问题,得知她虽年轻,但已在馆内工作十三年了。
   小杨说,起初自己觉得熟悉讲解词就够了,可是后来被参观者的问题问住了,她觉得对展板背后的故事不能模棱两可,就开始暗下功夫,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络学习革命历史等。自习主席强调红色教育,馆里领导也更重视纪念馆历史,给讲解员买了很多革命书籍,大家有了空闲都会抓紧时间看书。
   小杨告诉我,越到节日越无暇陪伴家人,因为那是纪念馆最忙的时候。她一天工作量最大的时候,需要讲解十五六次。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 “敬业”二字,她是值得我尊重和学习的好女孩,为此我特意留了她几张相片,因为这样的人会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感染力和动力。
   通过讲解员,得知纪念馆每年来参观学习的人都在五十万人以上,现在已经接待国内外游客六百余万人了,由此可以看出国人的历史意识增强了,革命传统思想提高了,爱国热情高涨了。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历史是一个民族吸取经验教训的老师,历史是敦促一个民族努力进取的根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这繁荣昌盛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牢记昔日的革命英雄,缅怀牺牲的先烈,居安知思危会让我们和平的家园永远美好。(下转明日八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