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6月2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7]
拒当“温室青年”,他要做奉献基层的“火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敏静 见习记者 云华
“读《之江新语》时,我记在心里一句话,‘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所以我来了。”有这样一位生于1994年的青年人,他从潍坊高密来到菏泽,双脚踏实地踩在牡丹区王浩屯镇薛义屯村的土地上,扎根基层两年,他结对扶贫、组织师生开展“三下乡”和“小荷学堂”活动等,逐渐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与认可。
为磨炼意志,他选择到基层工作
6月20日,当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牡丹区王浩屯镇见到仪家良时,他身着黑色长裤、短袖,身形壮硕,举手投足间一派干练形象,笑起来露出的牙齿被晒黑的胳膊和脸颊反衬得尤其白净。
仪家良是潍坊高密人,今年26岁,正是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或投身北上广打拼的年纪,为何他会选择到菏泽基层工作呢?问及此,仪家良表示,这要从读大学时说起。
“做交大人,怀报国志,有感恩心,走自强路。”2013年,19岁的仪家良离开家乡,初踏入华东交通大学的校园,彼时他从未想过,自己四年后会带着这样激励人心的毕业赠言,坚定地奔赴远离家乡的菏泽乡村。
大学时期的仪家良是个闲不住的人。为了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他加入了班委和学生会,组织了多项校园活动,并于20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年的大学生活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很多帮助,我想毕业后回馈社会。”仪家良说,当时恰逢国家号召青年人服务基层,他读过很多相关报道,同时受江西当地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事迹感召,最终决定到有需要的基层去。
2017年8月,仪家良通过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的统一考录,正式成为牡丹区王浩屯镇薛义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来的第一天晚上,我就哭了。”仪家良回忆说,“宿舍只有两张硬板床,同事和村民们讲的方言我也听不懂,基本的沟通都有问题。”对一个自幼生活优渥的年轻人来说,眼前的住宿和工作环境比他当初想象的境况更艰苦。他表示,当时自己心里打过退堂鼓,但临阵退缩实在是有悖于他的性格。其父亲建议他:“攻占堡垒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思考过后,仪家良决定先从适应当地饮食和方言入手,努力融入乡村生活。
扶贫、“三下乡”点燃村民“希望之火”
在村党委班子的支持下,仪家良跟随包村干部到村里走访。“印象最深的是有个70岁的老大爷,一家三口,妻子和孙女精神状况不好,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仪家良与同事们商量,将该村民纳入贫困户、享受国家补贴政策,并安排他做村里的清洁员,每月有份固定收入。
“大爷家里养了柴鸡,过年时我发动亲朋好友帮他卖鸡,年底他就能增加点儿收入。”仪家良说,老人家是危房改造的收益者,但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他想起大爷家无人可做过冬棉被,就把家里寄给自己的厚棉被送了过去,朴实的老人不善言辞,只握着他的手,泪水却在眼里不停地打转。
“一个秋天的清晨,我发现大爷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门口,见我来,就把一袋大枣塞给我,说是自家的,让我尝尝。”仪家良后来才知道,老人前一天下午刚摘的枣,想趁新鲜送过来,尽管知道他住在王浩屯镇政府的大院里,但老人不想一大早就去打扰他,于是天刚亮时就安静地在这里等候,这让远离家乡的仪家良十分感动。
2018年初夏,仪家良向领导汇报后,于当年5月和7月相继协调组织华东交大、中南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7所高校的100多名师生,到王浩屯镇5个村庄开展 “三下乡”活动。仪家良说,大学生走进基层调研,除了给村里的儿童带来慰问品,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年轻活力感染了当地村民,让村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新的认知和期盼。
“小荷学堂”拓展留守儿童的视野
通过了解,仪家良得知,牡丹区王浩屯镇8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颇多。为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好的教育,2018年8月,仪家良联系了“三下乡”队伍中愿意支教的大学生,开展了暑期“小荷学堂”。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们即将离开,孩子们和爷爷奶奶都很不舍,大家拥抱告别,很多家长抱着志愿者一边抹眼泪一边道谢。”仪家良说,他更希望的是,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对以后的人生有更广阔的期许。
回顾在基层工作的两年,仪家良总结道:“以前到村里看什么都很新鲜,现在看什么都很熟悉,个人能力有了长进,对基层工作和生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与同事和村民的相处也更加融洽了。”
大学毕业那年,华东交通大学老师写给仪家良几句临别赠言,希望他“踏实、感恩、担当,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努力奋斗”,被他一直带在身边。仪家良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他会跟许多普通的基层青年干部一样,站好自己的岗,服务基层群众,虽然一个人能力有限,但哪怕自己是一根火柴,也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读《之江新语》时,我记在心里一句话,‘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所以我来了。”有这样一位生于1994年的青年人,他从潍坊高密来到菏泽,双脚踏实地踩在牡丹区王浩屯镇薛义屯村的土地上,扎根基层两年,他结对扶贫、组织师生开展“三下乡”和“小荷学堂”活动等,逐渐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与认可。
为磨炼意志,他选择到基层工作
6月20日,当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牡丹区王浩屯镇见到仪家良时,他身着黑色长裤、短袖,身形壮硕,举手投足间一派干练形象,笑起来露出的牙齿被晒黑的胳膊和脸颊反衬得尤其白净。
仪家良是潍坊高密人,今年26岁,正是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或投身北上广打拼的年纪,为何他会选择到菏泽基层工作呢?问及此,仪家良表示,这要从读大学时说起。
“做交大人,怀报国志,有感恩心,走自强路。”2013年,19岁的仪家良离开家乡,初踏入华东交通大学的校园,彼时他从未想过,自己四年后会带着这样激励人心的毕业赠言,坚定地奔赴远离家乡的菏泽乡村。
大学时期的仪家良是个闲不住的人。为了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他加入了班委和学生会,组织了多项校园活动,并于20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年的大学生活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很多帮助,我想毕业后回馈社会。”仪家良说,当时恰逢国家号召青年人服务基层,他读过很多相关报道,同时受江西当地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事迹感召,最终决定到有需要的基层去。
2017年8月,仪家良通过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的统一考录,正式成为牡丹区王浩屯镇薛义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来的第一天晚上,我就哭了。”仪家良回忆说,“宿舍只有两张硬板床,同事和村民们讲的方言我也听不懂,基本的沟通都有问题。”对一个自幼生活优渥的年轻人来说,眼前的住宿和工作环境比他当初想象的境况更艰苦。他表示,当时自己心里打过退堂鼓,但临阵退缩实在是有悖于他的性格。其父亲建议他:“攻占堡垒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思考过后,仪家良决定先从适应当地饮食和方言入手,努力融入乡村生活。
扶贫、“三下乡”点燃村民“希望之火”
在村党委班子的支持下,仪家良跟随包村干部到村里走访。“印象最深的是有个70岁的老大爷,一家三口,妻子和孙女精神状况不好,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仪家良与同事们商量,将该村民纳入贫困户、享受国家补贴政策,并安排他做村里的清洁员,每月有份固定收入。
“大爷家里养了柴鸡,过年时我发动亲朋好友帮他卖鸡,年底他就能增加点儿收入。”仪家良说,老人家是危房改造的收益者,但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他想起大爷家无人可做过冬棉被,就把家里寄给自己的厚棉被送了过去,朴实的老人不善言辞,只握着他的手,泪水却在眼里不停地打转。
“一个秋天的清晨,我发现大爷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门口,见我来,就把一袋大枣塞给我,说是自家的,让我尝尝。”仪家良后来才知道,老人前一天下午刚摘的枣,想趁新鲜送过来,尽管知道他住在王浩屯镇政府的大院里,但老人不想一大早就去打扰他,于是天刚亮时就安静地在这里等候,这让远离家乡的仪家良十分感动。
2018年初夏,仪家良向领导汇报后,于当年5月和7月相继协调组织华东交大、中南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7所高校的100多名师生,到王浩屯镇5个村庄开展 “三下乡”活动。仪家良说,大学生走进基层调研,除了给村里的儿童带来慰问品,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年轻活力感染了当地村民,让村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新的认知和期盼。
“小荷学堂”拓展留守儿童的视野
通过了解,仪家良得知,牡丹区王浩屯镇8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颇多。为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好的教育,2018年8月,仪家良联系了“三下乡”队伍中愿意支教的大学生,开展了暑期“小荷学堂”。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们即将离开,孩子们和爷爷奶奶都很不舍,大家拥抱告别,很多家长抱着志愿者一边抹眼泪一边道谢。”仪家良说,他更希望的是,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对以后的人生有更广阔的期许。
回顾在基层工作的两年,仪家良总结道:“以前到村里看什么都很新鲜,现在看什么都很熟悉,个人能力有了长进,对基层工作和生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与同事和村民的相处也更加融洽了。”
大学毕业那年,华东交通大学老师写给仪家良几句临别赠言,希望他“踏实、感恩、担当,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努力奋斗”,被他一直带在身边。仪家良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他会跟许多普通的基层青年干部一样,站好自己的岗,服务基层群众,虽然一个人能力有限,但哪怕自己是一根火柴,也能给人们带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