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6月2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让“指尖艺术”变成“指尖经济”
——鄄城县箕山镇打造“特色藤编小镇”工作侧记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通讯员 房 正
每天早上8点,鄄城县箕山镇箕山村村民孙想格准时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编织藤椅,几根长长的塑料藤条在指尖间不断跳跃,一把精美的藤椅慢慢成型。靠着藤编的手艺,孙想格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2018年底彻底摆脱了贫困。
像孙想格这样通过藤编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箕山镇共有1820人。近年来,鄄城县箕山镇以藤编加工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切入点,全方位打造藤编加工特色小镇,目前全镇藤编产业产值4.2亿元,人均收入增加500元,藤编这项 “指尖上的艺术”真正变成了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
家家织藤器,户户气枪声
“张大庙,黑爪子,老的少的编檫子。”这首流传在鄄城县箕山镇一带的民谣,到底口口相传了多少年,就连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不清楚。
歌谣中的张大庙指的是箕山镇张庙村。“从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藤编,后来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编的那些农具用不到了,就没人编了。”张修记是村里为数不多还保留着传统藤编手艺的老人,至今他还会编一些农具拿到集市去卖。
如何利用传统藤编的手艺致富?张庙村村民张石军找到了答案。2006年,初中毕业的张石军在烟台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户外家具藤编加工。“家里老人有传统藤编的手艺,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户外家具藤编加工。”张石军说。
“2007年,我带着箕山镇的400多人到浙江做藤编,光大巴车就用了7辆。”张石军介绍,这些人从浙江回来后,有的继续跟着张石军做藤编,有的另起炉灶自己也干起了加工点。“藤编加工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要1000多元买个打气棒、几把气枪,找个地方就能干,也没什么风险。”张石军说。
就这样,通过张石军的藤编加工点辐射的人群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箕山镇藤编加工专业村15个,加工点420多个,从事藤编加工人员有18000余人,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加工藤编的景象。
17处扶贫车间从事藤编加工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箕山镇充分利用建设扶贫车间的机会,将藤编加工点搬入扶贫车间,使藤编加工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目前,箕山镇从事藤编加工的扶贫车间共有17处。
今年45岁的孙想格,之前是箕山村的贫困户,因自幼残疾,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家照看孩子,养家的重担落在了丈夫一人身上。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孙想格被介绍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有了这份工作,家里的日子好过多了。”孙想格说,2018年底,她通过自己的双手彻底摆脱了贫困。
孙想格所在的扶贫车间由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赵希贵承包,并在箕山镇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注册了金手指户外家具加工厂,产值达3800余万元,实现税收320万元。同时,赵希贵的加工厂还下设57个村级藤编加工点,吸纳劳动就业4200余人。
大力引进藤编加工企业
“我们之所以来箕山镇投资建厂,就是看中了镇委、镇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以及这里大批的熟练工人。”鄄城县顺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井涛说。
据了解,鄄城县顺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于2019年3月注册成立,利用闲置车间改造而成,是一家接国外订单、焊接骨架、成品包装等为一体的大型户外加工厂。“现在是淡季,我们采取传帮带的方法,逐步培养熟练工,每月增加六七名困难户和妇女。”据井涛介绍,现在箕山镇冀庄、艾庄、妙屯村等附近村庄有近300余人参加培训,扶贫户占一半以上,培训上岗率达80%以上,正式上岗后月平均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井涛还表示,该公司又新增了一批设备,设备正式运营后,项目可实现产值13亿元、税金500万元、新增劳动就业4500人。
鄄城县顺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只是箕山镇大力引进藤编加工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箕山镇相继培育、引进鄄城县金手指户外家具加工厂、浙江鸿博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藤编产品远销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形成“菏泽藤编看鄄城、鄄城藤编看箕山”的格局。
每天早上8点,鄄城县箕山镇箕山村村民孙想格准时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编织藤椅,几根长长的塑料藤条在指尖间不断跳跃,一把精美的藤椅慢慢成型。靠着藤编的手艺,孙想格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2018年底彻底摆脱了贫困。
像孙想格这样通过藤编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箕山镇共有1820人。近年来,鄄城县箕山镇以藤编加工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切入点,全方位打造藤编加工特色小镇,目前全镇藤编产业产值4.2亿元,人均收入增加500元,藤编这项 “指尖上的艺术”真正变成了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
家家织藤器,户户气枪声
“张大庙,黑爪子,老的少的编檫子。”这首流传在鄄城县箕山镇一带的民谣,到底口口相传了多少年,就连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不清楚。
歌谣中的张大庙指的是箕山镇张庙村。“从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藤编,后来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编的那些农具用不到了,就没人编了。”张修记是村里为数不多还保留着传统藤编手艺的老人,至今他还会编一些农具拿到集市去卖。
如何利用传统藤编的手艺致富?张庙村村民张石军找到了答案。2006年,初中毕业的张石军在烟台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户外家具藤编加工。“家里老人有传统藤编的手艺,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户外家具藤编加工。”张石军说。
“2007年,我带着箕山镇的400多人到浙江做藤编,光大巴车就用了7辆。”张石军介绍,这些人从浙江回来后,有的继续跟着张石军做藤编,有的另起炉灶自己也干起了加工点。“藤编加工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要1000多元买个打气棒、几把气枪,找个地方就能干,也没什么风险。”张石军说。
就这样,通过张石军的藤编加工点辐射的人群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箕山镇藤编加工专业村15个,加工点420多个,从事藤编加工人员有18000余人,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加工藤编的景象。
17处扶贫车间从事藤编加工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箕山镇充分利用建设扶贫车间的机会,将藤编加工点搬入扶贫车间,使藤编加工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目前,箕山镇从事藤编加工的扶贫车间共有17处。
今年45岁的孙想格,之前是箕山村的贫困户,因自幼残疾,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家照看孩子,养家的重担落在了丈夫一人身上。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孙想格被介绍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有了这份工作,家里的日子好过多了。”孙想格说,2018年底,她通过自己的双手彻底摆脱了贫困。
孙想格所在的扶贫车间由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赵希贵承包,并在箕山镇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注册了金手指户外家具加工厂,产值达3800余万元,实现税收320万元。同时,赵希贵的加工厂还下设57个村级藤编加工点,吸纳劳动就业4200余人。
大力引进藤编加工企业
“我们之所以来箕山镇投资建厂,就是看中了镇委、镇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以及这里大批的熟练工人。”鄄城县顺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井涛说。
据了解,鄄城县顺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于2019年3月注册成立,利用闲置车间改造而成,是一家接国外订单、焊接骨架、成品包装等为一体的大型户外加工厂。“现在是淡季,我们采取传帮带的方法,逐步培养熟练工,每月增加六七名困难户和妇女。”据井涛介绍,现在箕山镇冀庄、艾庄、妙屯村等附近村庄有近300余人参加培训,扶贫户占一半以上,培训上岗率达80%以上,正式上岗后月平均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井涛还表示,该公司又新增了一批设备,设备正式运营后,项目可实现产值13亿元、税金500万元、新增劳动就业4500人。
鄄城县顺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只是箕山镇大力引进藤编加工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箕山镇相继培育、引进鄄城县金手指户外家具加工厂、浙江鸿博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藤编产品远销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形成“菏泽藤编看鄄城、鄄城藤编看箕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