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814期 第A13版:览九州时讯

第A13版:览九州时讯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8月14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3]

教得好没论文也能评教授了

多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在改革
  • 教得好没论文也能评教授了
没有一篇“达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
   类似这样不单纯以论文来评职称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百余所高校进行了职称评审改革。
  
   改革进行时:没有一篇论文一样评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从教33年,公认课讲得好,但因为缺少论文,在副教授的岗位上一待就是12年。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出台,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没写一篇“达标”论文的蒋华松终于评上了教授。
   近几年,国家接连出台关于改革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文件。各地高校结合实际纷纷进行探索,调整评价指标,高校长期被诟病的 “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不唯论文,看教学水平和具体成果。江苏不少高校规定:在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北京建立高校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教师可从论文、精品课程、专利等不同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内容。
   不唯资历,看代表成果和实际贡献。南通大学90后教师葛明政,2018年一进校工作就享受校聘教授的待遇,跨越了任职年限的门槛。葛明政目前已在多种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还拥有6项发明专利。
   不搞“一刀切”,特殊教师岗位单列单评。南京理工大学设传学院教师姜斌是学校第一位实验教师型教授。“这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的,实验教师一般评上副教授就到了头,因此不少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姜斌说,现在学校专门设立实验教师岗,解决了职称晋升的问题。
   怎样算“教得好”?由谁来评判?
   “教得好”也能评教授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但怎样算“教得好”、由谁来评判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记者采访多所高校了解到,参评教学专长型职称也有门槛。有的高校规定,除了有比其他类别老师更加高的教学学时要求外,参评教授必须获国家级教学奖项,副教授须获省级教学奖项。
   具体怎么评?南林大人事处会同教务处、学工处、评估办等多番研讨,设计了一套考评程序。
   首先由教务处在教师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课录像中随机抓取3段45分钟的教学视频,组织校外不少于3位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以及校内教学督导等进行评议。其次由学工处调取近5年的毕业生数据,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
   不少高校教师提出,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教得好”应有不同的标准。因此,不少学校改革的前提就是对教师进行分类。
   暨南大学今年6月出台“2019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把教师分成了三大类:教学型、教研型和研究型,各类又有细分。针对不同的类型,对教学和科研都有不同的要求,最大限度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教得好”需细化标准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推进改革还面临诸多难题。
   有教师认为,教学专长型教师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存在虚化、放水、看人情、走关系的风险。过去对论文的硬性要求虽有缺陷,但还是客观标准,如果依赖同行、学生打分,主观性太强。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改革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片面强调论文到单纯重视教学。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王兵说,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应该是约束性指标,而不该是激励性指标。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深化科研,在科研中促进教学。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杜宝贵等专家表示,职称评审改革是大势所趋,教学数量与质量的考评应该受到重视,但亟待建立更加细化的标准,构建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