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911期 第A6版:看菏泽社会

第A6版:看菏泽社会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9月1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6]

冯兆祥:打济南战金门,两立三等功

  • 冯兆祥:打济南战金门,两立三等功
  • 冯兆祥:打济南战金门,两立三等功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我自愿跟着共产党去当兵,不怕死不怕累、不舍得离开部队……”89岁的老党员冯兆祥说这句话时,他已经脱下军装长达64年零3个月,记忆也已经有些模糊,但他一直记得,自己曾是共和国的一名战士,随部队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9月9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定陶区张湾镇大冯村,听老人讲述自己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缴获敌人军用仓库
   9月9日上午,在定陶区张湾镇组织委员武显通的带领下,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大冯村的一户农家。穿过一所洒满阳光的小院子,记者在一间光线有些昏暗的屋子里见到了冯兆祥老人。
   老人不知有人到访,正如往常一样,和衣半卧在狭小陈旧的床上,拐杖和轮椅放在床边,一张方形矮桌摆在床前,一个小夜壶和几双旧鞋杂乱地堆在床下。他瘦削的脸颊凹陷下去,已经看不到17岁入伍时那个壮实的年轻人的影子。
   见有人来,老人赶忙掀开盖在腿上的薄棉被,细瘦的双腿颤巍巍地垂在床边。在得知可以坐在床边接受采访时,老人才放松下来,扯平整自己的衣襟,开始努力搜寻年轻时的记忆碎片。
   “我快满17岁那年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是连里的通讯员。”冯兆祥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1947年,他在家乡穿上了军装,成为人民解放军28军28师司令部的一名通讯员。1948年,冯兆祥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济南战役结束后,他又负责给部队运送物资。
   “有一天在返回部队时,我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处隐蔽的房子,通过门缝朝里看,发现那里竟然是敌人的军用仓库!”老人想起这件事时,瘦削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自己立刻跑回去报告了上级,又迅速带人折返,收缴了仓库里的物资。为此,部队授予冯兆祥三等功。
   “1949年6月,部队在湖南,我终于满了18岁,就在部队申请了入党。”或许是想到了自己光荣入党的情形,冯兆祥轻轻昂起了头,脊背也稍微直立了一些。
   定陶区张湾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张广亮对老党员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找出冯兆祥的复员证,提醒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其实冯兆祥有两次三等功记录,但随着年事渐高,老人已经记不清往事。采访当天,冯兆祥搓着膝盖、皱着眉想了好一会儿,也想不起自己立第二个三等功时的细节,只记得是在解放上海时所得。
   “后来在金门战役中,解放军部队装备简陋,当地老百姓便拿出了自己的渔船让我们乘坐。”冯兆祥记得,自己当时虽是通讯员,但也被安排在了炮兵的位置上。
  
  功成身退,解甲归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冯兆祥继续留在部队服役。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一发出,满腔热情的冯兆祥立刻随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赴朝鲜战场。
   “我们去的时候,当地的房子已经被轰炸,军民都没有地方住,我们就睡在没被炸毁的桥底下。当时气温太低了,我脚被冻坏了,当地的小孩子跑来帮我,还喊我‘志愿军叔叔’。”冯兆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禁不住热泪盈眶。
   奔赴朝鲜前,冯兆祥曾经在黑龙江省佳木斯汽车学校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抵达朝鲜后,他便被分到16军32师95团汽车连,因有战斗经验、表现积极,冯兆祥被选为副班长。“当时我们负责运送炮弹,一辆车上有两个驾驶员,预防一个不幸牺牲时另一个能顶上。”冯兆祥说,按规定,他们在夜里运送炮弹时,为了避免被敌机轰炸,要尽量隐藏灯光,只要停车就必须关车灯,不许吸烟、不许有明火。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返回国内的冯兆祥服从安排,赶赴云南山区,当了2年的运输兵。上世纪50年代,云南山区根本没有平坦的大路,冯兆祥所在的部队就在山里修路、架桥,他开着卡车,日夜在山路上奔波,为部队运送建筑物资。
   1955年,冯兆祥决定功成身退,向部队递交了复员申请。记者看到,在部队发给冯兆祥的复员证上有首长的批复,上面标注着“可服预备役”的文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我始终是一个兵,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准备重返部队、投身战场。”冯兆祥说。
   回到家乡后,冯兆祥曾任生产队长,带领乡亲们忙种田、谋发展。如今,老人儿女双全,子孙绵延,享受低保政策,年节时政府也时常派人慰问。聊起这些年的生活,老人觉得安稳,他觉得自己当初选择参军入伍没有错,作为男人为国家披坚执锐、血洒疆场,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