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919期 第A11版:专题

第A11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9月1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王超:与传统版画相伴的艺术人生

  • 王超:与传统版画相伴的艺术人生
  • 王超:与传统版画相伴的艺术人生
  • 王超:与传统版画相伴的艺术人生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王超,1974年生于菏泽,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留校任教。2007年,他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工作室主任兼传统木版水印工作室 “紫竹斋”负责人,版画东方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这名从菏泽走出去的画家,是如何将版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王超进行了专访。
  
  让理论与实践相互融通
   “我现在从事的是版画创作,但少年时期,我喜欢的是国画,也学习了很长时间。”王超说,读高三时,受到老师影响,他将专业方向从国画改为版画,后以全国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
   “版画由西方引进,源于1931年在上海兴起的 ‘新兴木刻运动’。我目前所在的工作室,是国内美术院校里唯一从事传统版画研究的。”王超介绍说,传统版画与国画有密切关系,用料包含宣纸、毛笔。
   “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即视觉语言的国际化以及现代语言的本土化,我所要努力的正是后者。传统水印版画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可以为中国当代版画的创作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视觉资源和表现手段,让我们在教学、科研与技艺保存上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王超说。
   工作中,王超注重传统木版技艺的活化和东方水印脉络的梳理,以及相关媒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研究,通过在传统木版水印实验室的操作研习,融入足够的实践心得,从“应用型读书”转为实践研究型领域,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通。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王超送回家乡参展的作品《解放》为黑白木刻。王超介绍,作为菏泽人,他了解故乡的革命历史,这次收到参展邀请,他生出了强烈的责任心,想用自己的作品,展现故乡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所以,他以写实的手法,创作了10幅一套的连环画,用以刻画家乡人民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思考为创作提供灵魂
   在作品中,王超有意保留了很多偶然性因素所生发出的特殊印痕,他说:“这种看似对瑕疵的包容与理解,源于东方美学‘非直观性’文化特征。日本美学称之为‘Wabi-Sabi’即‘侘’与‘寂’,这个含蓄的词汇很难用汉语找到一个确切的解释。”
   王超认为,传统美学是一种素朴的美学风格,具备“涩”的东方意味,这种以本源精神为主导的质朴的创作体验,是东方美学的一次回归,同时也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新构建。
   “以今度古自然不是可取的史学态度,但就中国传统版画研究来说,可以开拓视野、抛砖引玉,以俟来者。”对自己从事的研究,王超总结道。
   一座苏州颜料作坊、几块徽墨、一叠泾县的宣纸,王超常将对历史存在的观察,延伸到案头的调色盘。他觉得,水印木刻传统艺术,不仅作用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也对当代中国现实生活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