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920期 第A10版:牡丹区

第A10版:牡丹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9月2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0]

汩汩清泉润心田

□齐鲁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鲁西南平原腹地,我们那个拥有八百人左右的村庄,每日清晨,在村东和村中的两口老井旁,都会排起长长的挑水队伍,水桶叮当作响,间或夹杂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成为记忆中的热闹景象。这两口老井,在当时是村民们饮水、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
   在那个年代,我们家中最辛苦的要数祖父和父亲。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每天都要坚持早起,到村东的那口老井挑水,用挑来的井水把家中的两个水缸倒满,才能满足家人一天的生活所需。做完这项工作之后,祖父才能到生产队做工,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才能到村小学去教课。
   在1981年的一天,当时已年届八旬的原铁道部高级工程师、我祖父的三叔齐鸿猷到老家定居,为解决吃水难问题,他请人在自己家的庭院里打了村里的第一口压水井,成为村中的重大新闻。村民们有样学样,压水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基本在农户中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压水井代替扁担到老井挑水,可以说是我村的第一次“供水革命”。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村在几位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蛋鸡养殖需要供给大量饮水,为方便供水,村民们打起了小型的砂管井,因地制宜建起小型水塔,或配置压力罐,用电机抽水,之后用水管把井水引到鸡舍中,可称得上为家庭自给型自来水,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村所处的陈集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镇里建起了统一的供水管网,终于圆了村民心中期盼多年的和城里人同等质量的“自来水梦”。从此之后,村民们和城里人一样,再也不用为含氟量较高的饮用水水质而忧心忡忡,汩汩清泉一直流到他们的心田里。
   我村的三次“供水革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鲜明特点,带给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