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930期 第BTK02版:专题

第BTK02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9月3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TK02]

人均年收入从75元到26176元,“衣食住行”大变样

  • 人均年收入从75元到26176元,“衣食住行”大变样
  • 人均年收入从75元到26176元,“衣食住行”大变样
  • 人均年收入从75元到26176元,“衣食住行”大变样
  • 人均年收入从75元到26176元,“衣食住行”大变样
  • 人均年收入从75元到26176元,“衣食住行”大变样
  • 人均年收入从75元到26176元,“衣食住行”大变样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冯 锴 武 霈 牛 腾
   每当夜幕降临,菏泽各个商场便热闹起来。结束一天紧张工作的市民走进商场,购物、就餐、看电影。无论商场、超市,还是服装专卖店、餐饮店,都有着较高的人气。人们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休闲时光。
   “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菏泽生活了几十年,谈及自己身边的变化,不少中老年人会发出诸如此类的感慨。从当年物资匮乏到现在生活物品应有尽有,从当年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的高品质生活,现在出门有各种车辆代步,一部手机便能随时和外界联系。
  居民收入增长300多倍
   一组数据或许更能直观地体现菏泽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根据统计部门的信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菏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75元,提高到2018年的26176元,增长了348.0倍,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35元,提高到2018年的12848元,增长了366.1倍,年均增长8.9%。
   据介绍,菏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大致经历了奋力争取温饱、稳定解决温饱、总体实现小康、迈向全面小康四个阶段。
   1949年到1978年,奋力争取温饱。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留下满目疮痍,菏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物质极度匮乏,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快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粮食统购统销并对城区居民实行粮油定量供应,使居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1978年菏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元,比1949年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4.4%。农村百废待兴,农村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农村经济建设迅速展开,农民生活得到改善。1978年菏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元,比1949年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3.9%。
   1978年到1991年,稳定解决温饱。菏泽积极落实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1991年菏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元,比1978年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12.1%。广大农村地区率先在全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元,比1978年提高了4.2倍,年均增长13.5%。短短十几年,城乡居民总体上摆脱贫困,稳步进入温饱生活阶段,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跨越。
   1992年到2012年,总体实现小康。菏泽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2元,比1991年增长了12.5倍,年均增长13.2%。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回归"三农",农产品价格持续提高,农民工务工收入增加。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比1991年增长了11.7倍,年均增长12.9%。在世纪之交,菏泽城乡居民基本完成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跨越。
   2013年到2018年,迈向全面小康。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菏泽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采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等措施,精准扶贫政策深入推进,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预期目标。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改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76元,比2012年增长了70.1%,年均增长9.2%。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8元,比2012年增长了83.5%,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2.20:1缩小到2018年的2.04: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菏泽消费品市场发展成绩斐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模式日益多元,消费品市场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统计部门的信息,菏泽的消费品市场总量持续扩张,已从千万级跨入千亿级。2018年,菏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1.37亿元,是1949年的3853倍,年均增长12.9%。其间,198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十亿元,2003年突破百亿元,2013年突破千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二千亿元关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新中国成立初的4701万元至突破十亿元用了35年,从十亿元至突破百亿元用了19年,从百亿元至跨越千亿元仅用了10年。
   相信很多市民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布票、粮票、油票等还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那个时代,没有这些"票",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想要的商品。在那个年代,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购买商品。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打电话都要跑很远,他们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拥有一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和亲戚朋友联系,更可以用一部手机干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在那个年代,家里有辆自行车就觉得很风光的他们更不会想到,现在自己家里有辆汽车已不是难事,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生活发生了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资料短缺,农副产品以统购统销为主,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票定量供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全面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7辆,计算机、空调、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达到88台、136台、249部,分别是2002年的5.5倍、2.2倍、2.8倍。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便民市场数不胜数,也不乏规模庞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漫步菏泽各个小区,快递柜几乎成了每个小区的标配。走进小区,来到快递柜前,输入取件码,将大大小小的快递包抱回家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逛商场,网络购物也成为很多菏泽城乡居民的新选择,他们足不出户便可选购各地商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菏泽的消费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消费模式日新月异。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菏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底,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53个,年成交额由2010年的113.4亿元增长至200.7亿元,营业面积由102万平方米增至近200万平方米,摊位数由1.7万个增至3万个。改革开放以来,新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商业模式加速发展,各类购物广场、城市商业综合体、网络购物等成为消费新选择。据阿里研究院官方发布,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共发现307个淘宝村和47个淘宝镇,数量分别占全省的68.2%和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