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9月3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TK04]
抓好民生之本,书写温暖幸福答卷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冯 锴 武 霈 牛 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统计部门信息,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3079亿元,为1949年的1924倍;公共财政收入206亿元,为1949年的1000余倍。正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
1949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133.2万人,全民单位职工8734人,职工月平均工资6.2元;2018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427.9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48.9万人,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4994元。
1949年,全市中小学2562所,中小学在校生14.3万人;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184所,大中小在校生213.3万人。
1949年,全市只有县级及以上医院9个,卫生防疫站9个,病床数13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理)130人;2018年,全市医疗机构5623个,实有病床数52075张,卫生技术人员53051人。
……
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是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平均工资增加804倍,稳就业托起民生之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
9月17日,“2019年秋季民营企业招聘周——暨金秋招聘月专场招聘会”在菏泽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其实,像这样的招聘会在菏泽早已成为常态,相当一部分人在这里找到了就业岗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稳增长促就业,以扩就业带增长,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我市先后出台了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我市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覆盖培训服务,建立终身培训新机制,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专业和补贴标准做出调整,降低培训门槛。积极打造灵活创业培训形式,全面实施创业培训进乡镇,让创业农民就近就地接受创业培训。认真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春风行动活动,落实扶贫政策,全面多方位扩大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我市充分落实“返乡创业政策20条”“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归雁兴菏”行动,提高返乡创业招商引资吸引力度。充分发挥返乡创业服务站作用,加强各服务站与当地商会、流动党支部、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拓展返乡创业的圈子、扩大返乡创业领域,将各服务站打造为菏泽在外老乡的沟通交流平台,服务广大在外人员。进一步开展在外人员信息调查统计工作,摸清在外人员底子、返乡创业项目储备和对接情况,完善充实返乡创业信息库。积极筹建我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为广大返乡创业者开辟一片“试验田”,引导广大返乡创业者走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的创业道路。
据统计,1949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133.2万人,全民单位职工8734人,职工月平均工资6.2元;1978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222.1万人,国营职工38439人,职工月平均工资43.2元;2018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427.9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48.9万人,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4994元,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加804倍和115倍。
在校学生增加14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不久前,城区不少小学举行了家长会,走进校园,让不少家长感慨教学条件的巨大变化。
现在这批小学生家长多为“80后”,其实,在他们上小学时,当时的教学条件已经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现在更加美丽的校园环境、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方法等依然让他们羡慕不已。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科教兴菏”和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教育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近几年,我市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投入资金量之大,工程量之巨,在菏泽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通过实施学校建设工程,我市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 “全面改薄”投资105亿元,建设校舍555万平方米,运动场820万平方米,购置教育教学设备20余亿元;自2015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27处,新增学位33.53万个,完成投资107.5亿元,彻底消除了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2014年以来,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余所,新建改扩建面积7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7.84亿元,新增学位12万个;为解决特困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入学问题,在全市各县区启动了博爱学校建设项目,预计年底每县区都能建成一处面向特困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博爱学校。
在加强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我市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016、2017、2018年连续三年招聘教师都在4000人以上,70%以上的新招聘教师都充实到了农村学校,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师紧张的现状;每年组织8万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组织省市县“教学能手”“兼职教研员”参与送教助研活动,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推进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全市1668名公办普通中小学校长全部取消了行政级别,实行了职级制管理,初步构建了学校管理队伍,统一了校长的职级和管理权限,扩大了校长办学自主权,为实施教育家办学提供了人才支撑;2016-2018年,我市实施了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教师周转宿舍,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的生活问题,稳定了教师队伍。
一组数据更能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教育事业的变化:1949年,全市中小学2562所,中小学在校生14.3万人;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184所,大中小在校生213.3万人。
人民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近45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据统计,1949年,全市只有县级及以上医院9个,卫生防疫站9个,病床数13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医生、护理)130人;1978年,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115个,县级及以上医院15个,病床数528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803人;2018年,全市医疗机构5623个,其中综合医院175个,中医医院19个,专科医院45个,乡镇卫生院176个,在卫生部门登记注册的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40处,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机构30个;实有病床数52075张,卫生技术人员53051人,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加407倍和5.8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菏泽市户籍人口433.4万人,2018年达到1025.4万人,年均增长12.56‰。改革开放以来,菏泽人口流动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菏泽户籍人口848.9万人,常住人口809.8万人,两者相差39.1万人;2010年,菏泽户籍人口958.8万人,常住人口828.8万人,两者差距增加到130万人;2018年,菏泽户籍人口1025.4万人,常住人口876.5万人,两者差距达到148.9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1990年,菏泽市常住人口城镇率为 8.59%,2000年为20.86% ,2010 年 提 高 到35.01%,2018年达到50.25%。
同时,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稳步提高。2000年,菏泽人口预期寿命为74.4岁,比1949年提高了近30岁。进入21世纪,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18年,菏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9.5岁。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据统计,1949年,全市广播、电视处于空白,文化馆7处,电影放映队1个,文化团体(以剧团为主)47个。而到了1978年,全市有线广播台(站)9座,无线广播省台覆盖率28%,电视转播发射塔16座,中央台节目覆盖率33%,文化馆10处,剧团10个,公社文化站142处,剧场11个,电影院8个,电影放映队64个。2018年,全市农村有线广播通播率、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普及率均在98%以上,国有剧团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艺术馆10个,乡镇文化站159个,文物保护机构(含博物馆等)32处,电影放映达4万场次。
同样,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菏泽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首个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在我市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统计部门信息,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3079亿元,为1949年的1924倍;公共财政收入206亿元,为1949年的1000余倍。正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
1949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133.2万人,全民单位职工8734人,职工月平均工资6.2元;2018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427.9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48.9万人,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4994元。
1949年,全市中小学2562所,中小学在校生14.3万人;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184所,大中小在校生213.3万人。
1949年,全市只有县级及以上医院9个,卫生防疫站9个,病床数13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理)130人;2018年,全市医疗机构5623个,实有病床数52075张,卫生技术人员53051人。
……
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是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平均工资增加804倍,稳就业托起民生之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
9月17日,“2019年秋季民营企业招聘周——暨金秋招聘月专场招聘会”在菏泽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其实,像这样的招聘会在菏泽早已成为常态,相当一部分人在这里找到了就业岗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稳增长促就业,以扩就业带增长,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我市先后出台了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我市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覆盖培训服务,建立终身培训新机制,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专业和补贴标准做出调整,降低培训门槛。积极打造灵活创业培训形式,全面实施创业培训进乡镇,让创业农民就近就地接受创业培训。认真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春风行动活动,落实扶贫政策,全面多方位扩大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我市充分落实“返乡创业政策20条”“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归雁兴菏”行动,提高返乡创业招商引资吸引力度。充分发挥返乡创业服务站作用,加强各服务站与当地商会、流动党支部、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拓展返乡创业的圈子、扩大返乡创业领域,将各服务站打造为菏泽在外老乡的沟通交流平台,服务广大在外人员。进一步开展在外人员信息调查统计工作,摸清在外人员底子、返乡创业项目储备和对接情况,完善充实返乡创业信息库。积极筹建我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为广大返乡创业者开辟一片“试验田”,引导广大返乡创业者走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的创业道路。
据统计,1949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133.2万人,全民单位职工8734人,职工月平均工资6.2元;1978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222.1万人,国营职工38439人,职工月平均工资43.2元;2018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427.9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48.9万人,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4994元,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加804倍和115倍。
在校学生增加14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不久前,城区不少小学举行了家长会,走进校园,让不少家长感慨教学条件的巨大变化。
现在这批小学生家长多为“80后”,其实,在他们上小学时,当时的教学条件已经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现在更加美丽的校园环境、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方法等依然让他们羡慕不已。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科教兴菏”和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教育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近几年,我市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投入资金量之大,工程量之巨,在菏泽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通过实施学校建设工程,我市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 “全面改薄”投资105亿元,建设校舍555万平方米,运动场820万平方米,购置教育教学设备20余亿元;自2015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27处,新增学位33.53万个,完成投资107.5亿元,彻底消除了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2014年以来,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余所,新建改扩建面积7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7.84亿元,新增学位12万个;为解决特困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入学问题,在全市各县区启动了博爱学校建设项目,预计年底每县区都能建成一处面向特困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博爱学校。
在加强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我市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016、2017、2018年连续三年招聘教师都在4000人以上,70%以上的新招聘教师都充实到了农村学校,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师紧张的现状;每年组织8万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组织省市县“教学能手”“兼职教研员”参与送教助研活动,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推进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全市1668名公办普通中小学校长全部取消了行政级别,实行了职级制管理,初步构建了学校管理队伍,统一了校长的职级和管理权限,扩大了校长办学自主权,为实施教育家办学提供了人才支撑;2016-2018年,我市实施了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教师周转宿舍,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的生活问题,稳定了教师队伍。
一组数据更能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教育事业的变化:1949年,全市中小学2562所,中小学在校生14.3万人;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184所,大中小在校生213.3万人。
人民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近45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据统计,1949年,全市只有县级及以上医院9个,卫生防疫站9个,病床数13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医生、护理)130人;1978年,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115个,县级及以上医院15个,病床数528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803人;2018年,全市医疗机构5623个,其中综合医院175个,中医医院19个,专科医院45个,乡镇卫生院176个,在卫生部门登记注册的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40处,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机构30个;实有病床数52075张,卫生技术人员53051人,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加407倍和5.8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菏泽市户籍人口433.4万人,2018年达到1025.4万人,年均增长12.56‰。改革开放以来,菏泽人口流动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菏泽户籍人口848.9万人,常住人口809.8万人,两者相差39.1万人;2010年,菏泽户籍人口958.8万人,常住人口828.8万人,两者差距增加到130万人;2018年,菏泽户籍人口1025.4万人,常住人口876.5万人,两者差距达到148.9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1990年,菏泽市常住人口城镇率为 8.59%,2000年为20.86% ,2010 年 提 高 到35.01%,2018年达到50.25%。
同时,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稳步提高。2000年,菏泽人口预期寿命为74.4岁,比1949年提高了近30岁。进入21世纪,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18年,菏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9.5岁。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据统计,1949年,全市广播、电视处于空白,文化馆7处,电影放映队1个,文化团体(以剧团为主)47个。而到了1978年,全市有线广播台(站)9座,无线广播省台覆盖率28%,电视转播发射塔16座,中央台节目覆盖率33%,文化馆10处,剧团10个,公社文化站142处,剧场11个,电影院8个,电影放映队64个。2018年,全市农村有线广播通播率、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普及率均在98%以上,国有剧团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艺术馆10个,乡镇文化站159个,文物保护机构(含博物馆等)32处,电影放映达4万场次。
同样,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菏泽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首个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在我市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