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930期 第BTK06版:专题

第BTK06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9月3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TK06]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武 霈 冯 锴
   每当夜幕降临,菏泽街头以及各个公园和文化广场都会逐渐热闹起来。广场上人声鼎沸,众多舞者跳起欢快的舞蹈。公园里歌声悠扬,音乐爱好者唱起动听的歌谣。剧场里灯火通明,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
   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活动只是菏泽市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折射出菏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渐精彩与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生活宛如单调的黑白色。如今,菏泽人的文化生活从“黑白期”跨越到了“井喷期”,内容丰富斑斓。
   提升软实力,文化强市开新风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和“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菏泽素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祖源文化、黄河文化、牡丹文化、水浒文化、兵家文化等在这里碰撞交融、相互渗透,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璀璨多姿。
   菏泽名人辈出、群英荟萃。商代贤相伊尹,孔门高足冉耕、冉雍、冉求,儒商鼻祖范蠡,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吴起,哲学家庄周,西汉开国元勋陈平、彭越,西汉末期农学家氾胜之,三国时期文学家吴质,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唐代经济学家刘晏,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等大批圣贤,都出生或生活在这里。如今的菏泽籍名人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分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很多都成长为行业精英、业界翘楚。如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获得国家勋章,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随着菏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市民文明意识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县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陆续建成,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4200余家。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牡丹区、巨野、郓城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我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修复,加快申报国家级曹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同时,支持郓城水浒好汉城打造国家5A级景区,推进牡丹文创小镇、菏泽华夏部落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各类新业态旅游产业发展。办好跑游山东2019菏泽牡丹国际马拉松、菏泽(东明)黄河生态马拉松、海峡两岸第七届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交流大赛等体育赛事,做好体育和旅游结合的文章。
   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菏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文盲率持续下降。建国之初,菏泽人口文化素质十分低下,70%的人口都是文盲半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文盲人口占比持续下降。1982年文盲半文盲占12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53.17%,1990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降到38.21%,2000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4.06%,2010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14%。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新阶段。
   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我市每十万人中拥有的高学历文化程度人数明显增加。1982年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大专及以上、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分别为179人和3832人,1990年为421人和4544人,2000年增加到1469人和7285人,2010年达到4066人和9946人。
   根据统计部门的信息,1949年全市广播、电视处于空白,文化馆7处,电影放映队1个,文化团体 (以剧团为主)47个;1978年全市有线广播台(站)9座,无线广播省台覆盖率28%,电视转播发射塔16座,中央台节目覆盖率33%,文化馆10处,剧团10个,公社文化站142处,剧场11个,电影院8个,电影放映队64个;2018年全市农村有线广播通播率、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普及率均在98%以上,国有剧团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艺术馆10个,乡镇文化站159个,文物保护机构(含博物馆等)32处,电影放映达4万场次。
   在一些市民的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大家为数不多的乐趣是观看戏曲表演。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艺活动在菏泽大地上百花齐放,菏泽人拥有了很多欣赏“视听盛宴”的机会。文化的繁荣也使得广大市民的休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你在剧场听戏,我在电影院看电影,他在歌厅唱歌,大家各自享受着多样文化设施带来的便利。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菏泽市文化和旅游战线牢固树立 “大文旅、大格局、大融合、大创意”工作理念,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菏泽大剧院、菏泽市图书馆投入使用,市文化馆、市美术馆新馆主体即将完工,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加速推进;县区“两馆”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多数投入使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县城市数字影院建设、运营良好;建成尼山书院10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3189个;建成旅游厕所220座。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扎实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下乡、冬春文化惠民季、文化惠民消费季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了菏泽市农村文化艺术节、鲁西南鼓吹乐大赛、菏泽市戏曲节、菏泽市民间艺术汇演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动。
   旅游业发展稳步推进。2017年菏泽市旅游休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49.22亿元,占GDP比重5.28%。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已逐步成为影响全省、带动周边的综合性节庆活动。今年第28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共举行“双招双引”活动11个,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795亿元,实现接待中外游客1057.68万人次,同比增长9.76%;实现旅游消费73.79亿元,同比增长15.57%。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5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家。单县浮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获评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推出牡丹观赏游、水浒修学游、兵学体验游、养生休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18条。获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拥有山东省乡村旅游强乡镇32个、旅游特色村78个。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5亿元,占GDP比重4.78%,GDP占比居全省第2位。文化产业主体涵盖了文化核心领域、文化相关领域9大经济活动类别、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产业,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曹县木草柳工艺品、鄄城人发工艺品、巨野工笔画、牡丹工艺品、粮画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全市现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省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2家 (含省级示范园区、基地)。
   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文物方面,我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3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00处、市级162处、县级235处。元代沉船、定陶汉墓、安邱堌堆遗址保护等大项目保护实现新突破。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45家。文博学术科研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鲁西区域修复基地。2011-2018年共争取各类文物保护工程97个,争取国家、省资金近3亿元。非遗方面,我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分别为31项、93项、293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分别为22位、73位、362位。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三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地方戏曲呈现繁荣之势。菏泽是全省唯一一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地市政府共建的 “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境内现有剧种9个,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推出了《古城女人》《枣树情》《两架山》《大汉英后》《跑旱船》等一批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业艺术大奖。“依团代传”模式让大弦子戏焕发生机,重登戏曲舞台,受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认可并在全省复制推广。“一村一年一场戏”年度演出场次突破6000场。
   菏泽戏曲文化氛围浓厚,群众有着看戏、听戏的生活习惯。流连在菏泽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耳闻各类戏曲或高亢或悠扬的音律。特别是在基层农村,每逢有戏曲演出,十里八乡的群众便早早聚集到演出地点,少则上千人,多则几千人,场面蔚为壮观。目前,菏泽市内有12个国有专业戏曲剧团,以及200余家民营剧团,是传承保护戏曲文化、推动戏曲事业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