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9月3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TK08]
农业生产硕果累累 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武 霈 冯 锴
秋天是收获的季
节,深秋的菏泽美景如画,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人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劳动的欢歌奏响着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乐章。
田野里,各种大型机械来回穿梭,一颗颗金灿灿的粮食被收入粮仓;果园中,香气扑鼻的苹果、梨子压弯了枝头;水库里,一条条肥硕的鲤鱼、鲢鱼被
人们从网中捞起,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增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菏泽立足农业大市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菏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根据统计部门的信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菏泽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增,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3.22亿元,是1949年的270.4倍,年均现价增长8.5%。
农林牧渔业经济结构由种植业一统天下优化为林牧渔及服务业全面发展。传统种植业占比由1949年的82.5%优化为2018年的62.7%,下降了19.8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比重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格局进一步优化。
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76.59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746.17万吨,亩产水平由1949年的47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418公斤,年均分别增长3.4%和3.2%;棉花产量由1949年的0.82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8.33万吨,年均增长3.4%;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1.56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22.19万吨,年均增长3.9%。畜牧总存栏量由 1952年的 534.34万头(只),提高到2018年的8205.41万头(只),肉蛋奶总量由1978年的7.24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57.5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4.2%和8.0%。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经营模式悄然变化。全市农机总动力由1957年的0.15万千瓦,提高到2018年的939.75万千瓦,年均增长15.4%;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93千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701.87千公顷,年均增长8.9%。2018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山药、芦笋、大蒜、牡丹等特色农产品被赋予新的创意,销售市场突破区域局限。2018年,全市实现电商交易额3090亿元,增长50.7%。一根网线连起本市与外面的世界,传统农业大市正向现代农业强市大步迈进。
民生优先上下同心奔小康
菏泽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依法治理保平安,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扎实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化解活动,全市10年以上、5-9年信访积案化解率分别达到87%、8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强化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排查整治安全风险隐患,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凝心聚力惠民生。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2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3%。新增城镇就业4.5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到460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到420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月100元提高到118元。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1所、幼儿园168所。深入实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12条意见,各县区全部落实医保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菏泽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成立5个工作专班,强力推进工作落实。脱贫攻坚方面,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深入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和扶贫对象脱贫稳定性 “回头看”,市委常委带队对“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集中暗访,推动解决突出问题29个。加快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28个村台全部完成淤筑,6个外迁社区5个基本建成,其中2个完成搬迁。
生态文明谋突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做好道路、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6天;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后来居上乡村振兴展新貌
菏泽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粮棉、果蔬、畜牧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8,棉花约占1/3,木材产量约占1/5。党的十九大以来,菏泽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实现农业大市后来居上的难得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培育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8万亩,达到423万亩。着力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全市牡丹达到48万亩、大蒜103万亩、山药20万亩、中药材18万亩、芦笋15万亩;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全市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572个。扎实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培植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5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8亿元。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目前我市淘宝村达到307个、淘宝镇达到47个。上半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50亿元,增长41.37%。曹县是我市著名的淘宝县,全国第二届“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曹县成功举办。
乡村人才振兴方面。搭建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平台,市政府举办了“创业导师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菏泽行”活动,与人社部中心签订了开展高层次留学人员和专家引进服务方面的合作协议,为11位专家颁发了聘书。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在深圳、西安等地建立6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232家市县级返乡创业服务站,鼓励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认真开展市乡村之星选拔,已培养市级乡村之星162人、齐鲁乡村之星46人。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推动每个村(社区)每年选拔培养1-2名乡村 “好青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初步遴选培育对象2000余人。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个人创业贷款最高额度达到15万元。认真落实和提高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和工作补贴,实现了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
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发挥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两馆”服务功能,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各10个,159个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以及“文化惠民季”广场舞大赛、群文精品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大文艺作品创作扶持,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群文精品,其中《争婆婆》等4件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乡村记忆馆、乡贤博物馆、村史馆等45家。在农村地区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专题活动10个、200余场次,观众达40万余人次,助推了文旅产业发展。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市建成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116个、实践站(所)879个,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
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七改”,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修改造农村公路6329公里。改造农村危房5270户,实现“应改尽改”。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涉农街道农村改厕,累计完成涉农街道办改厕120余万户。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示范引领、点面结合,重点打造100个省级美丽乡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片区,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
乡村组织振兴方面。着力建强村级党组织,全力推进“头雁工程”创建,真正做到头雁工程来领航、“头雁”领着“群雁”飞的新格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先后举办了4期“头雁工程”培训班,累计培训1000人次。狠抓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目前全市共摸排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59个。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目前全市共发现涉黑涉恶村干部9名,全部按照规定处理完毕。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级“雪亮工程”建设达92.8%。不断强化为民服务效能,持续加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全市1395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实施“工友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抓好农民工入会、技能提升、维权服务等工作,全市选树市级“工友创业园”50家、市级“农民工之星”51人。
秋天是收获的季
节,深秋的菏泽美景如画,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人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劳动的欢歌奏响着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乐章。
田野里,各种大型机械来回穿梭,一颗颗金灿灿的粮食被收入粮仓;果园中,香气扑鼻的苹果、梨子压弯了枝头;水库里,一条条肥硕的鲤鱼、鲢鱼被
人们从网中捞起,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增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菏泽立足农业大市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菏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根据统计部门的信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菏泽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增,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3.22亿元,是1949年的270.4倍,年均现价增长8.5%。
农林牧渔业经济结构由种植业一统天下优化为林牧渔及服务业全面发展。传统种植业占比由1949年的82.5%优化为2018年的62.7%,下降了19.8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比重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格局进一步优化。
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76.59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746.17万吨,亩产水平由1949年的47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418公斤,年均分别增长3.4%和3.2%;棉花产量由1949年的0.82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8.33万吨,年均增长3.4%;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1.56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22.19万吨,年均增长3.9%。畜牧总存栏量由 1952年的 534.34万头(只),提高到2018年的8205.41万头(只),肉蛋奶总量由1978年的7.24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57.5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4.2%和8.0%。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经营模式悄然变化。全市农机总动力由1957年的0.15万千瓦,提高到2018年的939.75万千瓦,年均增长15.4%;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93千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701.87千公顷,年均增长8.9%。2018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山药、芦笋、大蒜、牡丹等特色农产品被赋予新的创意,销售市场突破区域局限。2018年,全市实现电商交易额3090亿元,增长50.7%。一根网线连起本市与外面的世界,传统农业大市正向现代农业强市大步迈进。
民生优先上下同心奔小康
菏泽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依法治理保平安,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扎实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化解活动,全市10年以上、5-9年信访积案化解率分别达到87%、8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强化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排查整治安全风险隐患,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凝心聚力惠民生。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2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3%。新增城镇就业4.5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到460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到420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月100元提高到118元。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1所、幼儿园168所。深入实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12条意见,各县区全部落实医保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菏泽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成立5个工作专班,强力推进工作落实。脱贫攻坚方面,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深入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和扶贫对象脱贫稳定性 “回头看”,市委常委带队对“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集中暗访,推动解决突出问题29个。加快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28个村台全部完成淤筑,6个外迁社区5个基本建成,其中2个完成搬迁。
生态文明谋突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做好道路、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6天;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后来居上乡村振兴展新貌
菏泽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粮棉、果蔬、畜牧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8,棉花约占1/3,木材产量约占1/5。党的十九大以来,菏泽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实现农业大市后来居上的难得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培育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8万亩,达到423万亩。着力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全市牡丹达到48万亩、大蒜103万亩、山药20万亩、中药材18万亩、芦笋15万亩;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全市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572个。扎实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培植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5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8亿元。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目前我市淘宝村达到307个、淘宝镇达到47个。上半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50亿元,增长41.37%。曹县是我市著名的淘宝县,全国第二届“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曹县成功举办。
乡村人才振兴方面。搭建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平台,市政府举办了“创业导师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菏泽行”活动,与人社部中心签订了开展高层次留学人员和专家引进服务方面的合作协议,为11位专家颁发了聘书。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在深圳、西安等地建立6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232家市县级返乡创业服务站,鼓励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认真开展市乡村之星选拔,已培养市级乡村之星162人、齐鲁乡村之星46人。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推动每个村(社区)每年选拔培养1-2名乡村 “好青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初步遴选培育对象2000余人。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个人创业贷款最高额度达到15万元。认真落实和提高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和工作补贴,实现了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
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发挥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两馆”服务功能,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各10个,159个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以及“文化惠民季”广场舞大赛、群文精品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大文艺作品创作扶持,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群文精品,其中《争婆婆》等4件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乡村记忆馆、乡贤博物馆、村史馆等45家。在农村地区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专题活动10个、200余场次,观众达40万余人次,助推了文旅产业发展。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市建成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116个、实践站(所)879个,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
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七改”,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修改造农村公路6329公里。改造农村危房5270户,实现“应改尽改”。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涉农街道农村改厕,累计完成涉农街道办改厕120余万户。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示范引领、点面结合,重点打造100个省级美丽乡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片区,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
乡村组织振兴方面。着力建强村级党组织,全力推进“头雁工程”创建,真正做到头雁工程来领航、“头雁”领着“群雁”飞的新格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先后举办了4期“头雁工程”培训班,累计培训1000人次。狠抓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目前全市共摸排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59个。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目前全市共发现涉黑涉恶村干部9名,全部按照规定处理完毕。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级“雪亮工程”建设达92.8%。不断强化为民服务效能,持续加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全市1395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实施“工友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抓好农民工入会、技能提升、维权服务等工作,全市选树市级“工友创业园”50家、市级“农民工之星”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