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1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曹州耿饼“试水”产业化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深秋时节,耿饼又飘香。
耿饼和牡丹、木瓜并称为菏泽三大特产,拥有精细的制作技艺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曾闻名遐迩。近年来,朱家鹏、白晋涛等“80后”新生力量,努力扩大原料来源、开拓销售渠道、注册商标、提高包装档次,“试水”曹州耿饼产业化,重新擦亮这一古老的名片。
7500公斤柿子旋皮晾晒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11月4日,天气晴朗,微风和煦,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牡丹区何楼办事处一处耿饼制作基地。“选果子一定要按标准来,旋皮一定要仔细。”选果、旋皮,56岁的技师吕善民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忙着旋皮一边招呼身边的几位工人。朱家鹏、白晋涛两位“80后”正带人在一旁晾晒旋完皮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摆满了二楼平台,煞是喜人。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收购了7500公斤柿子,大约可以制作1500公斤耿饼。”朱家鹏说,柿子和耿饼的成品比例一般在5比1。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程序。具有20多年耿饼制作经验的吕善民介绍,耿饼的制作通常分为选果、去蒂、旋皮、晾晒、过风、上堆等几个程序。曹州耿饼皮薄肉厚、霜多无核、味醇凉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每道加工程序都精益求精。
选果是制作耿饼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万丈高楼平地起,果子选不好,曹州耿饼就无从谈起。”吕善民一边说,一边将挑选好的柿子放进大笸箩里。遍布各地的柿树有多个品种,但适合加工耿饼的柿子,却只有少数几个品种,吕善民正在旋皮的柿子为九月青。因顶面光洁平滑如镜,这种柿子也称“镜面柿”。选果完毕,吕善民挥刀去蒂。他将去蒂后的柿子固定在一台旋皮机器上,左手摇动把手,右手持刀旋皮,金黄的柿皮迅速脱落。他告诉记者,一个熟练的旋皮工人,既能快速将皮削去,又能使旋完皮的柿子光洁好看。
晾晒也是曹州耿饼制作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旋完皮后的柿子被放到钢丝网上晾晒,一般需要10天时间,期间还要不断“翻身”。
晾晒完毕,就要将柿子“上堆”,即将柿子堆积在一起,等待长霜。上堆之后进入“过风”程序,每天要拨开上堆的柿子通风,使其排出水分。
这一切完成以后,柿果便被捏成饼形,搁到缸里让其自然成霜,人称“霜果”,便成为耿饼,可以上市了。
据了解,从选果到上市,大约需要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曹州耿饼皮薄肉厚、霜多无核、味醇香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每道加工程序都需“精耕细作”。
难舍“耿饼情缘”,传承制作工艺
“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德州驴,枣庄石榴宁阳姜,曹州耿饼自来霜,章丘大葱苍山蒜,平度葡萄荣城鲜。”不少菏泽人也许还记得,这是歌唱家彭书民在1991年央视春晚中演唱的 《夸山东》。这首歌褒奖了山东几大特产,曹州耿饼名列其中。
据《曹州县志》记载:“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据介绍,明朝时期耿氏园有位师傅,被选到宫中做御厨,皇帝曾让他品尝过其他厨师贡送的柿饼。这些柿饼个小有核,霜薄味淡,远不及曹州的柿饼。到了第二年冬天,这位御厨从曹州带了些柿饼贡献给皇帝,皇帝及嫔妃品尝后,都认为曹州柿饼个大无核,霜厚肉细,味道香甜。用文火烤食,豆瓣霜化为蜜糖;用沸水浸泡,可膨胀为旋柿原形,于是赐名为“耿饼”。因拥有精细的制作技艺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菏泽县乡土志》记载:“曹州耿饼每年充贡品,因之名誉益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由于多种原因,曹州耿饼曾一度面临湮灭的命运。2001年前后,市民宇中辉联合其他人“复活”了已中断二三十年的曹州耿饼传统制作工艺,并成立了市耿饼协会,他任会长。多年来,他的耿饼情怀、专业精神、敬业态度打动了很多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菏泽市内很多柿树消失,几年前,宇中辉带领朱家鹏、白晋涛等人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建立了柿树种植基地。去年去世前,他将有关耿饼制作和耿饼协会的相关信息传递给了朱家鹏、白晋涛。
“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成为菏泽食品文化和品牌形象的代表,如果湮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真是太可惜了。”宇中辉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斯人已去,言犹在耳,“我不希望多年以后,耿饼制作技艺成为爷爷讲给孙子的故事。”
宇中辉之所以在柿树减少、耿饼发展逐年走下坡路的形势下,依靠一己之力勉力支撑,是因为心中有挥之不去的耿饼情怀。
去过宇中辉家的人,都知道他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挂了一幅书法作品,上书“耿饼情缘”四个大字。那是多年前,一位国内知名书法家为宇中辉写下的。在世时,为保存柿树品种,宇中辉煞费苦心,走街串巷,一一进行登记。
“作为菏泽人,我们有义务把耿饼这一古老的食品文化传承下去,不让树种绝迹,更不能让耿饼加工工艺失传。”朱家鹏说。
吕善民拥有20余年的曹州耿饼制作经验,也是传统耿饼制作工艺的主要贡献者,近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耿饼制作工艺。“近年来,柿树越来越少,耿饼产量越来越小。有一天,我老伴把耿饼制作机器当做废品差点儿给卖了。”吕善民遗憾地说,“当时已经交给收废品小贩了,我赶紧拦下来了,心里真不舍得这个‘老伙计’。”
投资30万元建基地,期待到处耿饼飘香
朱家鹏、白晋涛二人均为“80后”,各有自己的事业。几年前,在原菏泽市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对耿饼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投资30万元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建立了柿树种植基地。“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菏泽柿树生机勃勃,到处耿饼飘香。”白晋涛深情地说。
“去年‘镜面柿’每公斤在2.6元左右,今年价格大幅度上涨,我们收购的价格一般在每公斤4元左右。”朱家鹏介绍。据朱家鹏、白晋涛介绍,受气温偏高、果蝇猖獗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柿子收成锐减,价格上涨。“今年气温较高,我们前期制作的耿饼损耗很大。”白晋涛介绍,“另外,今年果蝇非常猖獗,凡是被它叮上的柿子就做不成耿饼,这是今年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白晋涛说,为应对果蝇影响,他们联合菏泽农药企业,专门研发了治理病虫害的农药。
今年“镜面柿”价格大幅度上涨,除了受气温偏高、果蝇猖獗等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柿树数量减少、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不高。有资料显示,菏泽栽培柿树由来已久,全盛时达到10万余株,年产鲜柿1500万余公斤,耿饼350万公斤以上。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菏泽柿树种植几经波折。抗日战争时期,菏泽大片柿林遭砍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柿树被砍伐掉当柴烧。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剩柿树已寥寥无几,曹州耿饼也因此一度绝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越来越少,保留下来的柿树已经很少了。
“我们提高柿子收购价格,也是为了调动老百姓种植、管理柿树的积极性。”朱家鹏说,“现在的柿树都是老年人在管理,年轻人很少从事这一行。我们有一个合作客户,老人家已经75岁了,还上梯子采摘柿子,而他的柿树有五六米高,非常危险。”
曹州耿饼流行“私人订制”
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代表着菏泽的食品文化和品牌形象,见证着菏泽的沧桑。
站在市场经济的门槛前,菏泽耿饼产业的发展面临三大制约因素:柿树保有量减少,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品牌知名度亟需扩大。“柿树是‘1’,发展是‘1’后边的‘0’,没有柿树,一切无从谈起。”朱家鹏说,“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现有柿树,并繁育新树苗。”在他看来,古老柿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园林景观价值上,还体现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
为了扩大柿树保有量、增加柿子产量,朱家鹏、白晋涛去年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柿树种植基地栽种了600余棵10多年株龄的柿树,并培育了大量柿苗。
为保护曹州耿饼品牌,发展传统产业,1996年,菏泽市开发区岳程办事处注册了“曹州”牌耿饼商标。2003年1月7日,宇中辉联合耿庄村民耿继存、耿继伦等人注册了“耿饼”商标。
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去年,为开拓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朱家鹏、白晋涛推出了不同包装、不同标准的“私人订制”产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非常受客户欢迎,产品比较畅销。”白晋涛说,核算下来,去年的曹州耿饼价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不同包装价格也不同。
曹州耿饼产业化呼之欲出
购进臭氧杀菌机、计划成立柿树种植合作社、建立畅通的销售网络……种种迹象表明,曹州耿饼产业化正呼之欲出。
曹州耿饼在晾晒、过风的过程中,最怕遇到降水、雾霾等恶劣天气。曹州耿饼如果不能在正常时间内晾晒成功,容易发生霉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家鹏、白晋涛专门购进了臭氧杀菌机。
为了调动老百姓的柿树种植、管理积极性,朱家鹏、白晋涛正在酝酿成立柿树种植合作社。“我们提供树苗,合作社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统一技术标准进行管理。”朱家鹏说,“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柿子收获季节采取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这种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既可以保证柿子数量、质量,为制作耿饼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以免除农户寻找销路的后顾之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的原料来源、健全的销售渠道是一种商品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来源,曹州耿饼多年来只能小打小闹。缺少基本的营销网络,曹州耿饼只能被菏泽本地的消费者所认同。另外,缺少合适的包装也是阻碍曹州耿饼“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原来,曹州耿饼多出自家庭小作坊,产品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成立柿树种植合作社可以保证曹州耿饼的原料供给。去年,朱家鹏、白晋涛注册了“耿柿缘”商标,设计了专用的曹州耿饼包装盒,提升了曹州耿饼的档次。“在销售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规划。今年重点做市区水果店和特产店,等曹州耿饼产量上来,我们将设法打通电商销售渠道。”朱家鹏说。
曹州耿饼产业化,我们拭目以待。
深秋时节,耿饼又飘香。
耿饼和牡丹、木瓜并称为菏泽三大特产,拥有精细的制作技艺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曾闻名遐迩。近年来,朱家鹏、白晋涛等“80后”新生力量,努力扩大原料来源、开拓销售渠道、注册商标、提高包装档次,“试水”曹州耿饼产业化,重新擦亮这一古老的名片。
7500公斤柿子旋皮晾晒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11月4日,天气晴朗,微风和煦,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牡丹区何楼办事处一处耿饼制作基地。“选果子一定要按标准来,旋皮一定要仔细。”选果、旋皮,56岁的技师吕善民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忙着旋皮一边招呼身边的几位工人。朱家鹏、白晋涛两位“80后”正带人在一旁晾晒旋完皮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摆满了二楼平台,煞是喜人。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收购了7500公斤柿子,大约可以制作1500公斤耿饼。”朱家鹏说,柿子和耿饼的成品比例一般在5比1。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程序。具有20多年耿饼制作经验的吕善民介绍,耿饼的制作通常分为选果、去蒂、旋皮、晾晒、过风、上堆等几个程序。曹州耿饼皮薄肉厚、霜多无核、味醇凉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每道加工程序都精益求精。
选果是制作耿饼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万丈高楼平地起,果子选不好,曹州耿饼就无从谈起。”吕善民一边说,一边将挑选好的柿子放进大笸箩里。遍布各地的柿树有多个品种,但适合加工耿饼的柿子,却只有少数几个品种,吕善民正在旋皮的柿子为九月青。因顶面光洁平滑如镜,这种柿子也称“镜面柿”。选果完毕,吕善民挥刀去蒂。他将去蒂后的柿子固定在一台旋皮机器上,左手摇动把手,右手持刀旋皮,金黄的柿皮迅速脱落。他告诉记者,一个熟练的旋皮工人,既能快速将皮削去,又能使旋完皮的柿子光洁好看。
晾晒也是曹州耿饼制作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旋完皮后的柿子被放到钢丝网上晾晒,一般需要10天时间,期间还要不断“翻身”。
晾晒完毕,就要将柿子“上堆”,即将柿子堆积在一起,等待长霜。上堆之后进入“过风”程序,每天要拨开上堆的柿子通风,使其排出水分。
这一切完成以后,柿果便被捏成饼形,搁到缸里让其自然成霜,人称“霜果”,便成为耿饼,可以上市了。
据了解,从选果到上市,大约需要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曹州耿饼皮薄肉厚、霜多无核、味醇香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每道加工程序都需“精耕细作”。
难舍“耿饼情缘”,传承制作工艺
“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德州驴,枣庄石榴宁阳姜,曹州耿饼自来霜,章丘大葱苍山蒜,平度葡萄荣城鲜。”不少菏泽人也许还记得,这是歌唱家彭书民在1991年央视春晚中演唱的 《夸山东》。这首歌褒奖了山东几大特产,曹州耿饼名列其中。
据《曹州县志》记载:“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据介绍,明朝时期耿氏园有位师傅,被选到宫中做御厨,皇帝曾让他品尝过其他厨师贡送的柿饼。这些柿饼个小有核,霜薄味淡,远不及曹州的柿饼。到了第二年冬天,这位御厨从曹州带了些柿饼贡献给皇帝,皇帝及嫔妃品尝后,都认为曹州柿饼个大无核,霜厚肉细,味道香甜。用文火烤食,豆瓣霜化为蜜糖;用沸水浸泡,可膨胀为旋柿原形,于是赐名为“耿饼”。因拥有精细的制作技艺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菏泽县乡土志》记载:“曹州耿饼每年充贡品,因之名誉益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由于多种原因,曹州耿饼曾一度面临湮灭的命运。2001年前后,市民宇中辉联合其他人“复活”了已中断二三十年的曹州耿饼传统制作工艺,并成立了市耿饼协会,他任会长。多年来,他的耿饼情怀、专业精神、敬业态度打动了很多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菏泽市内很多柿树消失,几年前,宇中辉带领朱家鹏、白晋涛等人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建立了柿树种植基地。去年去世前,他将有关耿饼制作和耿饼协会的相关信息传递给了朱家鹏、白晋涛。
“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成为菏泽食品文化和品牌形象的代表,如果湮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真是太可惜了。”宇中辉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斯人已去,言犹在耳,“我不希望多年以后,耿饼制作技艺成为爷爷讲给孙子的故事。”
宇中辉之所以在柿树减少、耿饼发展逐年走下坡路的形势下,依靠一己之力勉力支撑,是因为心中有挥之不去的耿饼情怀。
去过宇中辉家的人,都知道他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挂了一幅书法作品,上书“耿饼情缘”四个大字。那是多年前,一位国内知名书法家为宇中辉写下的。在世时,为保存柿树品种,宇中辉煞费苦心,走街串巷,一一进行登记。
“作为菏泽人,我们有义务把耿饼这一古老的食品文化传承下去,不让树种绝迹,更不能让耿饼加工工艺失传。”朱家鹏说。
吕善民拥有20余年的曹州耿饼制作经验,也是传统耿饼制作工艺的主要贡献者,近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耿饼制作工艺。“近年来,柿树越来越少,耿饼产量越来越小。有一天,我老伴把耿饼制作机器当做废品差点儿给卖了。”吕善民遗憾地说,“当时已经交给收废品小贩了,我赶紧拦下来了,心里真不舍得这个‘老伙计’。”
投资30万元建基地,期待到处耿饼飘香
朱家鹏、白晋涛二人均为“80后”,各有自己的事业。几年前,在原菏泽市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对耿饼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投资30万元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建立了柿树种植基地。“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菏泽柿树生机勃勃,到处耿饼飘香。”白晋涛深情地说。
“去年‘镜面柿’每公斤在2.6元左右,今年价格大幅度上涨,我们收购的价格一般在每公斤4元左右。”朱家鹏介绍。据朱家鹏、白晋涛介绍,受气温偏高、果蝇猖獗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柿子收成锐减,价格上涨。“今年气温较高,我们前期制作的耿饼损耗很大。”白晋涛介绍,“另外,今年果蝇非常猖獗,凡是被它叮上的柿子就做不成耿饼,这是今年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白晋涛说,为应对果蝇影响,他们联合菏泽农药企业,专门研发了治理病虫害的农药。
今年“镜面柿”价格大幅度上涨,除了受气温偏高、果蝇猖獗等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柿树数量减少、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不高。有资料显示,菏泽栽培柿树由来已久,全盛时达到10万余株,年产鲜柿1500万余公斤,耿饼350万公斤以上。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菏泽柿树种植几经波折。抗日战争时期,菏泽大片柿林遭砍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柿树被砍伐掉当柴烧。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剩柿树已寥寥无几,曹州耿饼也因此一度绝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越来越少,保留下来的柿树已经很少了。
“我们提高柿子收购价格,也是为了调动老百姓种植、管理柿树的积极性。”朱家鹏说,“现在的柿树都是老年人在管理,年轻人很少从事这一行。我们有一个合作客户,老人家已经75岁了,还上梯子采摘柿子,而他的柿树有五六米高,非常危险。”
曹州耿饼流行“私人订制”
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代表着菏泽的食品文化和品牌形象,见证着菏泽的沧桑。
站在市场经济的门槛前,菏泽耿饼产业的发展面临三大制约因素:柿树保有量减少,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品牌知名度亟需扩大。“柿树是‘1’,发展是‘1’后边的‘0’,没有柿树,一切无从谈起。”朱家鹏说,“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现有柿树,并繁育新树苗。”在他看来,古老柿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园林景观价值上,还体现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
为了扩大柿树保有量、增加柿子产量,朱家鹏、白晋涛去年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柿树种植基地栽种了600余棵10多年株龄的柿树,并培育了大量柿苗。
为保护曹州耿饼品牌,发展传统产业,1996年,菏泽市开发区岳程办事处注册了“曹州”牌耿饼商标。2003年1月7日,宇中辉联合耿庄村民耿继存、耿继伦等人注册了“耿饼”商标。
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去年,为开拓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朱家鹏、白晋涛推出了不同包装、不同标准的“私人订制”产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非常受客户欢迎,产品比较畅销。”白晋涛说,核算下来,去年的曹州耿饼价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不同包装价格也不同。
曹州耿饼产业化呼之欲出
购进臭氧杀菌机、计划成立柿树种植合作社、建立畅通的销售网络……种种迹象表明,曹州耿饼产业化正呼之欲出。
曹州耿饼在晾晒、过风的过程中,最怕遇到降水、雾霾等恶劣天气。曹州耿饼如果不能在正常时间内晾晒成功,容易发生霉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家鹏、白晋涛专门购进了臭氧杀菌机。
为了调动老百姓的柿树种植、管理积极性,朱家鹏、白晋涛正在酝酿成立柿树种植合作社。“我们提供树苗,合作社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统一技术标准进行管理。”朱家鹏说,“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柿子收获季节采取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这种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既可以保证柿子数量、质量,为制作耿饼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以免除农户寻找销路的后顾之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的原料来源、健全的销售渠道是一种商品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来源,曹州耿饼多年来只能小打小闹。缺少基本的营销网络,曹州耿饼只能被菏泽本地的消费者所认同。另外,缺少合适的包装也是阻碍曹州耿饼“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原来,曹州耿饼多出自家庭小作坊,产品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成立柿树种植合作社可以保证曹州耿饼的原料供给。去年,朱家鹏、白晋涛注册了“耿柿缘”商标,设计了专用的曹州耿饼包装盒,提升了曹州耿饼的档次。“在销售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规划。今年重点做市区水果店和特产店,等曹州耿饼产量上来,我们将设法打通电商销售渠道。”朱家鹏说。
曹州耿饼产业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