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1108期 第A8版:专版

第A8版:专版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11月08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新闻背后,我们的身影和故事

矿难现场,那难忘的9天
  • 新闻背后,我们的身影和故事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11月8日,是中国第二十个记者节。
   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知晓率如何,也不晓得外界是如何看待这个节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一天,绝大部分的记者与平时并无二致,或行色匆匆于途中,或奋笔疾书于案前。这就是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寒冬,无论人们是悲伤或喜悦,只要人们需要新闻,就有记者在现场。
   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记者,将版面留给记者,讲述关于这个职业的责任和荣耀。此时,我也是在采访途中写下自己的感悟。
   去年10月20日,郓城龙郓煤业1303泄水巷发生冲击地压,22人被困井下。事发后,我与三名同事立刻赶往事故现场,连续9天奋战在一线。救援期间,4名记者与救援人员同吃同住,轮流值班守夜,及时发布救援最新动态。一年后的回顾,仍是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对于事故灾难性报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能及时满足人们对事故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也能避免大众“管中窥豹”的片面理解或谣言。但是,媒体记者也是救援团队的一部分,新闻报道不能影响救援工作,为此,记者只能利用救援人员吃饭或者从地下升井后返回洗漱间的间隙,与他们进行简短交流。
   2018年10月21日下午3时许,第一名被困人员成功获救。作为媒体记者,应及时采访该获救人员,但考虑到其伤情,记者只能采取迂回办法采访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和救援组专家。“对记者来说,第一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是很重要的新闻点,但记者也是救援中的一员,对普通的一名救援者来说,更令人激动的是看到救援的希望,救援工作有了实质性突破。”回忆起当初在矿井前的采访,我深有感触。
   第一名被困人员获救,但井下情况依然未知,随时可能再有人获救或有其他情况发生。为此,我们4名记者与央视等其他媒体记者一起彻夜守候在井口前。去年10月下旬的深夜已经十分寒冷,仓促赶赴现场的我们没有携带任何生活用品和衣物,纵然是寒风刺骨、困意难挡,也要在一线坚守,因为我们等待的不仅仅是“新闻进展”,还有“希望”。
   9天里,我们多角度采访,从医护人员到救援人员,从专家组到矿工兄弟;9天里,我们创新报道方式,图文并茂、视频直播,让全媒体融合在突发事件中凸显作用;9天里,我们轮流值守,或蹲在井口,或窝在车里,不放过任何细节;9天里,我们胡子拉碴、蓬头垢面,衣服臭了、袜子硬了……但是,9天里,我们牡丹晚报的4位记者共发布10余篇近两万字的新闻稿件,在我们的直播过程中,点击量更是突破了450万。我们牢记使命,通过全媒体让关心和关注此事的广大市民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动态与进展,让更多的群众知晓、了解救援背后的艰辛,有效杜绝了网络上片面信息和谣言。
   我们也因此获得了无数人的支持与认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记者”。
  采访对象给我带来无限正能量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艳粉
   今年这个记者节,是我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后迎来的第9个节日,其间,我深深感受到这个职业的神圣。作为一名记者,我可以用极短的时间体验世间的人情冷暖,了解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然后再整理思路、形成文稿。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我要感谢每一位受访者,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同样,很多采访对象的言行也令我动容,给我带来无限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按照工作分工,我曾采访过很多我市无偿献血者,他们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定期挽起袖子献血;更有甚者,在我市稀有血型者需要紧急输血、挽救生命的时候,他们更是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献血。曾有不少无偿献血者为了挽救白血病儿童的生命专程赶赴北京、济南等地献血。刚开始接触这些献血者时,我连一些基本的无偿献血常识都不了解,更不明白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积极献血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访者的增加,我将无偿献血常识熟记于心,也明白了其中的真谛。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名献血者。
   作为一名记者,我经常往返于单位与采访地点之间,很是疲惫,回来之后还要紧锣密鼓地赶稿。办公室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很是舒适,可是作为一名记者,不管是三伏天和三九天,都要外出采访。我也曾偷懒过、退缩过、抱怨过,也幻想自己能一直坐在温办公室里工作。但当我采访了一位位身残志坚或者面对生活困境积极向上者时,他们的勇敢和坚强感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苦累不值一提。
   2017年,我采访了定陶的一位18岁脑瘫少年,他为了反哺奶奶的养育之恩,不仅自己种植大蒜,还用销售大蒜赚来的钱养殖了柴鸡。因为是脑瘫患儿,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承受不了打击患上精神类疾病,而他是由年迈的奶奶一手带大的。因为身体和智力的原因,他无法外出务工,但为了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他勇于担当、艰苦创业。还有一些默默奉献的义工和志愿者们,他们的大爱无私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在这个记者的专属节日里,尽管是不放假的节日,但是作为一名记者,我仍感到光荣。
   在这个属于记者的日子里,让我们坚守最初的新闻理想,并肩前行!
  记者,记着,前路漫漫初心不改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去很多地方,见很多人,听很多故事——这就是记者。”某天夜里,当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时猛然一愣,寥寥数语就将我们媒体人的工作状态和亲身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成为一名记者之后,我一直自嘲为“新闻民工”,每天都在忙碌中采写各种不同类型的稿件,可坐下来想认真为自己写点什么的时候,却又感觉无从说起。
   2015年7月我大学毕业,本来学习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励志要写出一部享誉全国的大戏,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入了菏泽日报社,成为一名党报记者。那时的我每天都在想着如何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希望能成为 《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何书桓和杜飞那样潇洒的记者。学习如何拍照,用心精炼文字,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菏泽日报的工作经历,使我从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
   带着自己对生活类报纸的兴趣和新闻理想,我于2018年3月18日来到了牡丹晚报。晚报和日报在写稿和关注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刚进入晚报工作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幸运的是我来到了一个非常融洽的大家庭,晚报的领导和新闻中心的所有同仁们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让我迅速适应了这种细致严谨却又轻松愉悦的工作方式。
   来到牡丹晚报虽然不到两年,但我感觉在自己的人生中勾勒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个深夜,我在办公室里加班写稿,久而久之我似乎养成了一个习惯,一到晚上头脑会更加清晰,打字的声音伴随着窗外汽车的轰鸣声,听起来是那么的舒服,经常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两三点钟。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7月29日,当时我正在做一个独家调查专题,需要采访一位住在菏泽西关的市民。晚上八点多我前往西关采访,等采访结束时下起了瓢泼大雨,虽然开着车我也不敢贸然上路,于是在停车场一直等待,到晚上十一点多雨稍微小了一点,我赶紧回到单位继续赶稿。凌晨四点多,稿件完成之后,我又到菏泽火车站进行暗访,只因深夜的菏泽火车站乱象丛生,有了夜色的掩护,“黄牛”拉客、喊客,出租车拼车、拒载,电三轮拉客等各种现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火车站采访结束,天刚微微亮,我路过菏泽丹阳立交桥时,看到有几名卖瓜人正在桥下休息,想到夜里的大雨,我不禁停下脚步,和他们攀谈起来。原来,这些卖瓜人大多来自东明,为了多卖点钱,和家人一起开农用三轮车来到市区,饿了就啃个烧饼,晚上就在车上睡,或者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看到这些朴实的卖瓜人,我深受触动,做了一期独家调查《深夜里菏泽街头的卖瓜人》,为广大读者讲述这些瓜农真实的生活状况。
   付出总会有收获,在阅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我也获得了一些奖项,由我采写的多篇稿件获得了2018年度山东新闻奖、2018年度赵超构新闻奖和2018年度菏泽市新闻奖。
   记者,记着!记者是没有节假日的,无数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奔赴采访一线,甚至在过年时也要处处留意新闻线索,争取做出好新闻。11月8日是“记者节”,今年也是我度过的第五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虽然这一天也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但作为一名记者,每当这一天来临,心里总是说不出的高兴。
   未来的职业生涯还很漫长,我把每天的工作都当成最大的乐趣,认真参加每一个活动,精心准备每一次采访,用心写好每一篇稿件。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我每天都会尽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承担起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
   “你看见我时,我是在写稿;你们看见我时,我在采访的路上。”我叫牛腾,一名记者,前路漫漫,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