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1125期 第A3版:看菏泽关注

第A3版:看菏泽关注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11月2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菏泽催花牡丹启程下广“淘金”

  • 菏泽催花牡丹启程下广“淘金”
  • 菏泽催花牡丹启程下广“淘金”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11月22日,一辆辆大型货车满载牡丹苗开往南方广州等地,“下广”进行反季节催花的菏泽花农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催花之旅”。经过一代代花农的努力探索,新理念、新技术让菏泽催花牡丹花色更艳、花期更长。
   与时俱进,紧盯市场做强产业,让催花牡丹小型化、发展鲜切花,搭上“互联网+”快车,拓展展会经济,也许是菏泽催花牡丹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催花大军”陆续启程
   11月22日傍晚,夕阳西下,菏泽北外环路附近的一块空地上堆放着大批打好包的牡丹苗,几名花农在用吊车将已经打包成捆的牡丹苗装上大货车,现场一片忙碌。
   “大家正在抓紧时间装货,今天就发车南下了。”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农赵弟栋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我今年催花数量大约比去年多三分之一,共1500多盆,涉及卷叶红、乌龙捧盛、百园红霞、腰带红等牡丹品种。”他选择的催花地点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所谓“下广”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事实上,我市在南方催花的城市除了广州市,还有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汕头市、佛山市以及福建省厦门市等多个南方城市。近年来,由于北方温室催花技术不断成熟,我市也有不少花农携牡丹北上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等地催花。春节期间,从北方冰城到南国水乡,从东部小镇到西部荒漠,处处飘散着菏泽牡丹的芬芳。
   受催花成本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市“下广”催花牡丹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关于具体数量,记者现场采访了多名花农,他们给出的数据并不统一。据赵弟栋透露,今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0万盆。
   菏泽牡丹苗启运,标志着两个多月的催花之旅开始了。
   “下广”历史上溯至清朝
   近几年,菏泽牡丹在全国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菏泽牡丹催花技术的日渐成熟。“花随人意应时开”,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而且拉长了牡丹的产业链。
   广州被称为“花城”。广州人爱花,他们称牡丹为“富贵花”,“大胡红”被他们称为“大富红”或“大火红”。每年春节,广州家家户户都要摆花,如果家里没有几盆牡丹,他们就认为新的一年里做生意不红火,财源不旺盛。在广州春节花卉市场上,九成以上的催花牡丹来自菏泽。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菏泽花农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南方催花技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广东年宵花市场上,菏泽牡丹年年冠艳群芳,但花农却换了一茬又一茬。老专家赵守文,1915年前后所著的《菏泽牡丹史》(手抄本)中记载:“菏泽花农春节催花,始于道光中叶,京津、苏杭、福广皆有人去。”据老花农赵守先介绍,那时候“下广”没有汽车、火车,交通不便。广大花农都是用輷车子 (木制独轮车)将用于催花的牡丹推到济南的泺口码头,然后装上黄河里运送货物的“平头摆”木帆船,顺流而下到达天津港。从那儿再换上海船,沿海岸线到达珠江入海口,再沿珠江逆流而上到达广州。从道光时期至民国,“下广”的花农越来越多。在当时的菏泽,不仅赵楼村,附近赵王李、邓庄、王梨庄及琵李、高庄等村的花农也纷纷“下广”。
   “光绪晚期(1875年),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民不潦生、‘下广’花农锐减。民国初年社会安定,‘下广’花农有增无减。好景不长,军阀混战,日寇侵华,交通受阻,‘下广’发财之路才断了弦。”《菏泽牡丹史》中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原菏泽赵楼牡丹园于1973年第一次“下广”催花。之后,菏泽花农“下广”人数逐年增多。
   近年来,我市一些催花牡丹企业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在技术、营销上不断探索,通过“走出去”使菏泽催花牡丹品牌越来越响亮。
   紧盯市场做强牡丹产业
   历史上,不少菏泽花农因“下广”催花赚得盆满钵溢。“一亩地才三块大洋,而在广州一朵牡丹花就能卖一块大洋,一本万利的生意!”说起民国以前的广州催花牡丹价格,老花农赵守珠回忆说。
   据老花农赵岩松回忆,不少花农赶上好年景,赚钱多的时候,从广州回来时怕在路上被抢,就和同乡把赚来的元宝、银锞子、银元凑在一起,雇佣广州的镖局护送。也有胆子大的花农,把银元缝在夹袄里,由于太重,往往蹲下就站不起来。
   “我10多岁时,每年都去芦堌堆花神殿看戏。花神殿前的桌子上摆着贡品,点着从广州带来的高香和茶杯粗细的蜡烛,烟雾缭绕。‘下广’发财回来的一帮人,跪在花神面前,叩头许愿,祈求花神保佑,年年发财,一路平安。”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原赵楼村老支书赵永臣多年前回忆,“广州的 ‘忍香园’、‘醉观园’也与‘下广’花农一块捐款、摆供品,并请戏班唱四天大戏,以表诚心。”
   1980年后,改革开放的号角首先吹到广州,广州人的腰包率先鼓了起来,牡丹成了高档的年宵花,供不应求。“1993年,一个花蕾卖到80多块钱,我当时栽种的1000多盆催花牡丹赚了40多万元。”牡丹专家赵孝知回忆。
   2000年后,“下广”花农逐渐增多,广州花市不时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此外,由于“下广”催花牡丹均为露天催花,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再加上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菏泽催花牡丹时常受到俏销和“烂市”的困扰。
   穆李苹果、陈集山药、玉米糁、花生米、白酒……在菏泽北外环路牡丹苗装车现场,记者看到,等待装车的除了大包大包的牡丹苗,还有花农“下广”的必需品。在为期两个月的催花生活中,它们将给花农们带去家乡的温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一方面体现在品种增多,另一方面体现在销路更广。让催花牡丹小型化、发展鲜切花,搭上“互联网+”快车,拓展展会经济,也许是菏泽催花牡丹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催花之旅开始,花农们在心中默默祈祷能迎来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