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1月2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7]
菏泽戏曲:梨园春色正好,引领复古时尚潮流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菏泽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戏曲活动历史悠久,有着坚实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从戏曲中吸取历史知识,熟悉人情世故,寄托理想愿望,陶冶情操,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千百年来,一直是百姓在劳动之余的主要娱乐形式。”近日,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苏本栋在市图书馆举办了《戏曲之乡话戏曲》的讲座,他结合自身40余年的工作经验,向听众展示了菏泽戏曲文化的生动风貌。
菏泽戏曲剧种丰富
据了解,菏泽戏曲因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喜爱戏曲的观众多,而被戏曲大家纪根垠先生称为“形象化的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博物馆和展览会”,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戏曲界都占有重要位置。
菏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1个项目,其中戏曲就占了9项。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等7个地方剧种,全部被录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同一片土地上活跃着如此多的剧种,普通观众该如何区分?现场,苏本栋借助音频、视频资料,分别介绍了多个剧种的特点,使听众对其有了直观感受。
据介绍,柳子戏是以元朝之后流传于中原的汉族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吸收昆腔等部分剧目及唱腔才逐渐演变而成,该戏以三弦作为主要乐器。
大弦子戏的部分剧目、曲调与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
山东梆子,因其高昂激越,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脸谱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
大平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又称为“大梆戏”。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再换假嗓,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
两夹弦的伴奏乐器是四胡,因其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而得名,四平调则因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戏曲并非曲艺
“我接触到的许多观众,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他们分不清戏曲和曲艺的区别,认为戏曲就是曲艺,有的则认为戏曲的‘戏’指戏剧,‘曲’就是曲艺。”讲座中,为了让听众方便区分,苏本栋将两者通俗概括为: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一人一角,各扮角色,演的是剧中人“我”;而曲艺是“以说唱讲故事”,一人多角,说的是“他”。
同时,苏本栋介绍说,戏曲具有综合性、程式性与虚拟性。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及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一个完美的剧本是好戏曲的基础,其中,戏曲音乐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剧种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戏曲唱腔音乐的区别。并且,一部好的戏曲首先要有几段经典的唱腔流传。”
另外,“一桌二椅”的舞台布置,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
关于程式性,苏本栋说:“生活中的动作,如行走、骑马、划船、登山、关门、开窗、饮酒、跌跤等,在戏曲舞台上均有不同的戏曲程式予以表现。不了解程式,也就不了解戏曲使用的语言和符号,也就无法看懂戏曲的舞台表现。”
为了恰当表现程式,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围绕程式展示形成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分为腰腿功、毯子功、把子功、手绢功、髯口功、帽翅功、甩发功、水袖功、翎子功等,它们分属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角色行当,各种角色行当的表现手段又都有各自的表演程式。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内容灵活运用、合理安排。”苏本栋说。
“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核心特点,是一代代戏曲演员探索、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它需要利用演员细致的动作和虚拟化的表演,表现和制造特定的环境、事件、动作和情节,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戏剧情境。例如,在根本没有马匹的舞台上,演员手执一根马鞭,通过不同的挥鞭动作,就能让观众看出上马、飞马、下马等意境。”
苏本栋介绍说,演员逼真的虚拟表演,可以将观众的思维引入山川江海、军营山寨、行舟乘轿或举杯相庆之中。“但如果没有观众的理解和共鸣,再美的虚拟表演也只能是孤芳自赏。”苏本栋认为。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先秦到清末,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丰富过程。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为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这一时期,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宦海潮》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新的作品。袁雪芬扛起越剧改革的大旗,主演了《祥林嫂》。
新中国成立后,优秀剧目不断出现,如京剧 《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新编了历史剧 《海瑞罢官》。这一时期的中国戏曲异常活跃,各个剧种流派纷呈,名角林立,菏泽地方戏也涌现出大批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戏曲经历了早期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兴盛期、撤地设市后的机遇期及2011年以来非遗时代的保护期。”讲座现场,苏本栋引导听众逐一回顾了菏泽戏曲工作的发展历程。
早期繁荣阶段,菏泽戏曲工作者承担了大量的继承与发展、创新工作,并在全国取得不俗的成绩,苏本栋特别提到:“1959年10月,两夹弦《三拉房》及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在济南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1月,山东省文化局组成 ‘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历时45天,曾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梅兰芳等艺术家曾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撰写了《东柳重青》等文章,给予较高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柳子戏《孙安动本》等剧目的改编演出,救活了一个濒于灭亡的古老剧种,剧目也拍成了戏曲电影。”
改革开放后,菏泽地区创作、排演的两夹弦、大平调等多样剧目在省内及全国获奖,有的甚至被山东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曲片。同时,相关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在菏泽正式设立。
据悉,上世纪80年代,两夹弦《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菏泽人民剧院公演时一票难求,创下了单剧目每日3场、连续上演100余场的记录。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返回家乡演出《穆桂英挂帅》。东明县大平调剧团赴京慰问部队,走进军营演出新编古装戏 《姊妹皇后》,演出期间,著名戏剧家马少波为剧团题词:“庶嫡长幼惟贤能,叵测萧墙蛇蝎心。平调一声澄雾障,牡丹故里报新春。”乔羽赞郭盛高的唱腔 “玉润珠圆”。
苏本栋介绍说,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政策、管理、资金各方面对戏曲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将菏泽戏曲事业、戏曲人才推向更广阔的地域和平台,更催生出我国首部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
为我市戏曲成绩欣喜的同时,苏本栋也保持着理性与危机意识,他说:“菏泽戏曲的发展,也经历了几起几落。现在的菏泽戏曲,也存在创作人才极度缺乏、演员断档青黄不接、戏曲观众老化流失、戏曲市场萎缩消退等诸多问题。所以,戏曲人如何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的戏曲走向,研究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一个艰难的课题,菏泽戏曲人任重道远。”
“菏泽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戏曲活动历史悠久,有着坚实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从戏曲中吸取历史知识,熟悉人情世故,寄托理想愿望,陶冶情操,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千百年来,一直是百姓在劳动之余的主要娱乐形式。”近日,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苏本栋在市图书馆举办了《戏曲之乡话戏曲》的讲座,他结合自身40余年的工作经验,向听众展示了菏泽戏曲文化的生动风貌。
菏泽戏曲剧种丰富
据了解,菏泽戏曲因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喜爱戏曲的观众多,而被戏曲大家纪根垠先生称为“形象化的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博物馆和展览会”,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戏曲界都占有重要位置。
菏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1个项目,其中戏曲就占了9项。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等7个地方剧种,全部被录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同一片土地上活跃着如此多的剧种,普通观众该如何区分?现场,苏本栋借助音频、视频资料,分别介绍了多个剧种的特点,使听众对其有了直观感受。
据介绍,柳子戏是以元朝之后流传于中原的汉族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吸收昆腔等部分剧目及唱腔才逐渐演变而成,该戏以三弦作为主要乐器。
大弦子戏的部分剧目、曲调与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
山东梆子,因其高昂激越,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脸谱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
大平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又称为“大梆戏”。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再换假嗓,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
两夹弦的伴奏乐器是四胡,因其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而得名,四平调则因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戏曲并非曲艺
“我接触到的许多观众,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他们分不清戏曲和曲艺的区别,认为戏曲就是曲艺,有的则认为戏曲的‘戏’指戏剧,‘曲’就是曲艺。”讲座中,为了让听众方便区分,苏本栋将两者通俗概括为: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一人一角,各扮角色,演的是剧中人“我”;而曲艺是“以说唱讲故事”,一人多角,说的是“他”。
同时,苏本栋介绍说,戏曲具有综合性、程式性与虚拟性。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及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一个完美的剧本是好戏曲的基础,其中,戏曲音乐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剧种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戏曲唱腔音乐的区别。并且,一部好的戏曲首先要有几段经典的唱腔流传。”
另外,“一桌二椅”的舞台布置,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
关于程式性,苏本栋说:“生活中的动作,如行走、骑马、划船、登山、关门、开窗、饮酒、跌跤等,在戏曲舞台上均有不同的戏曲程式予以表现。不了解程式,也就不了解戏曲使用的语言和符号,也就无法看懂戏曲的舞台表现。”
为了恰当表现程式,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围绕程式展示形成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分为腰腿功、毯子功、把子功、手绢功、髯口功、帽翅功、甩发功、水袖功、翎子功等,它们分属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角色行当,各种角色行当的表现手段又都有各自的表演程式。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内容灵活运用、合理安排。”苏本栋说。
“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核心特点,是一代代戏曲演员探索、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它需要利用演员细致的动作和虚拟化的表演,表现和制造特定的环境、事件、动作和情节,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戏剧情境。例如,在根本没有马匹的舞台上,演员手执一根马鞭,通过不同的挥鞭动作,就能让观众看出上马、飞马、下马等意境。”
苏本栋介绍说,演员逼真的虚拟表演,可以将观众的思维引入山川江海、军营山寨、行舟乘轿或举杯相庆之中。“但如果没有观众的理解和共鸣,再美的虚拟表演也只能是孤芳自赏。”苏本栋认为。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先秦到清末,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丰富过程。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为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这一时期,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宦海潮》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新的作品。袁雪芬扛起越剧改革的大旗,主演了《祥林嫂》。
新中国成立后,优秀剧目不断出现,如京剧 《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新编了历史剧 《海瑞罢官》。这一时期的中国戏曲异常活跃,各个剧种流派纷呈,名角林立,菏泽地方戏也涌现出大批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戏曲经历了早期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兴盛期、撤地设市后的机遇期及2011年以来非遗时代的保护期。”讲座现场,苏本栋引导听众逐一回顾了菏泽戏曲工作的发展历程。
早期繁荣阶段,菏泽戏曲工作者承担了大量的继承与发展、创新工作,并在全国取得不俗的成绩,苏本栋特别提到:“1959年10月,两夹弦《三拉房》及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在济南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1月,山东省文化局组成 ‘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历时45天,曾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梅兰芳等艺术家曾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撰写了《东柳重青》等文章,给予较高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柳子戏《孙安动本》等剧目的改编演出,救活了一个濒于灭亡的古老剧种,剧目也拍成了戏曲电影。”
改革开放后,菏泽地区创作、排演的两夹弦、大平调等多样剧目在省内及全国获奖,有的甚至被山东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曲片。同时,相关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在菏泽正式设立。
据悉,上世纪80年代,两夹弦《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菏泽人民剧院公演时一票难求,创下了单剧目每日3场、连续上演100余场的记录。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返回家乡演出《穆桂英挂帅》。东明县大平调剧团赴京慰问部队,走进军营演出新编古装戏 《姊妹皇后》,演出期间,著名戏剧家马少波为剧团题词:“庶嫡长幼惟贤能,叵测萧墙蛇蝎心。平调一声澄雾障,牡丹故里报新春。”乔羽赞郭盛高的唱腔 “玉润珠圆”。
苏本栋介绍说,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政策、管理、资金各方面对戏曲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将菏泽戏曲事业、戏曲人才推向更广阔的地域和平台,更催生出我国首部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
为我市戏曲成绩欣喜的同时,苏本栋也保持着理性与危机意识,他说:“菏泽戏曲的发展,也经历了几起几落。现在的菏泽戏曲,也存在创作人才极度缺乏、演员断档青黄不接、戏曲观众老化流失、戏曲市场萎缩消退等诸多问题。所以,戏曲人如何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的戏曲走向,研究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一个艰难的课题,菏泽戏曲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