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4月0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故国寻踪游仿山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之名又缘于古曹国。然故国远去,沧海桑田,欲追溯曹文化源头,寻找故国踪迹,现在惟有到曹陵仿山探赜索隐了。
   仿山之巅现存一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所立的古碑,碑上楹联为“古木龙盘周德虽衰留故国,穹碑鼎立曹封依旧仰高山”,仿山便是故国留下来的仅有遗存。《定陶县志》记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祠焉。”这里的古曹国,系西周首次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分封天下,遂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建曹国,都陶丘。曹国传十九世,二十五君,于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亡于宋,共存国560年。
   其实早在在叔振铎封国之前,此地即称曹,那么曹名始于何时?周曹之前这里的原著居民又是谁呢?据《路史》载:“曹姓,高阳之苗裔也。其先出于陆终之第五子晏安,晏安受封于曹。”《世本》也有“其五曰安,是为曹姓”的记载。晏安又何以成为曹姓的得姓始祖呢?我们也许可以从“曹”字的原始语义中找到答案。古曹字的甲骨文写法是在口(或日)字有上两个东(或束)字,有专家考证,“曹”乃古代治水时疏导洪水流向的一种束水方法。现代汉语的水槽、漕河、漕运等词语,还留有“曹”字的原始语义,指两边高起中间凹下的物体。据考晏安是舜的佐臣,受命协助大禹治水,可能就是他发明了这种称为“曹”的治水技术,帮助大禹疏川导滞,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晏安因治水有功,被赐姓曹,史称曹安,其部落遂称“曹”。曹部落在殷商时期定居在今定陶一带,成为一个方国,此域始名曹。周武王分封天下时,把这片富饶的土地封给自己的宗亲叔振铎,建立姬姓曹国,而将此地的原主人曹姓东迁邾地,建立了邾国。
   周曹建立后,他们又成为这片土地的开拓者。曹叔振铎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他重视农桑,教人以礼,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昌盛,因此被称为开疆元圣。曹国文化十分发达,流传下来的 《诗经·曹风》四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古曹国是一礼仪之邦、君子国度,成语“淑人君子”就出自《曹风·鳲鸠》。曹国灭亡后,曹祀遂绝,曹民怀念故国,便在仿山建造曹伯祠,供奉祭祀。曹伯祠屡圮屡建,一直延续至今。
   曹伯祠里供奉着曹国开国元君曹叔振铎,他不仅是曹姓祭祀的先祖,后来又成为地方的“保护神”。据北宋进士杨景山撰写的《重修仿山庙记》记载:“境内望祭之大者,曰仿山之神,盖周之同姓,曹国之诸侯也。太平兴国中,安德裕守此,值岁甚旱,使君悯农之勤于雨也,特以身请于神,而神之灵也,霈润泽之报。”因祷雨有应,曹伯被加封为丰泽侯。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开始,每岁的三月二十八日,地方官员都要在仿山举行公祭,祈求神灵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后来祭祀规模不断扩大,香客人数逐年增加,逐步形成了仿山古庙会。陈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