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8月0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引凤还巢”创大业

——单县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诀窍
去年以来,单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营造返乡创业环境、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单县县委书记王永江谈到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返乡创业”工作时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通过采取乡情培养、信息指导、政策营造、舆论激发等强力措施,给务工人员切实解决返乡后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政府干部用心,返乡创业者舒心。”
  乡情感动在外创业人员
   在外务工人员都有份“家乡情结”,每逢年节结伴回乡。能否让他们返乡创业关键在于“乡情培养”。为此,县委、县政府指导各乡镇(办事处)配合劳动部门全面系统地掌握在外务工人员情况,包括人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创业意向、资金积累、现从事工作、联系方式等,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库。他们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到在外务工人员的家中走访慰问,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以致外出务工人员一封信、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联谊会等形式,接续感情,培养乡情;每逢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重大节日送上一份祝福和问候,感受到“亲情”的浓厚;当在外务工人员家里有病人,有困难,政府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有“亲人”在身边,有兄弟姊妹之情。通过这些“亲情”活动的开展,与在外务工人员及家属、亲戚、朋友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培养他们恋乡之情,激发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热情,坚定他们返乡创业的信心。
  信息指导返乡人员创业
   外出务工人员有了资金积累,比较容易发挥能人效应和典型效应。前几年,大多数人的钱没用在刀刃上,造成浪费。其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要实现返乡人员创业,必须把转变观念作为首要问题来解决。县委、县政府提出“信息指导,引凤还巢”的返乡创业工作思路。在外务人员疲惫奔波有了资金就想当老板,但苦于缺少产业、技术的信息,胸中无数、创业无门。即使创业,也多是产品技术落后、销路不好,甚至因“马路信息”而上当受骗。因此,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引领他们考察市场,引进项目,为返乡创业创造条件。根据返乡人员现有资金和投资意向,逐一进行科学定位。对技术含量高,科技相对密集的项目,进行前期培训、跟踪服务,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其次是给予返乡创业人员技术支持,有针对性地从高校或科研机构、职业学校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创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创业者同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建立经常性联系。
   在蔡堂镇陈溜村,有一位叫杨东的青年在杭州打工时积累了部分资金,在杭州买车跑运输。几年时间有了7位数的存款,也学了不少公司管理经验。他怀着对家乡的眷念和对当地领导照顾的感激之情,卖掉自己创办的车队,回家乡创业,却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镇党委知道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引导杨东考察项目、分析市场前景。最后决定立足当地实际,发展污水配套管材。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杨东出资创建的单县奔腾制管有限公司就在县开发区投产了。公司招回附近村13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从而减轻了他们在外奔波的疲惫,并利用在外学得的娴熟技术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同时,杨东在各地洽谈业务时,积极宣传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资源优势及政府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现已落实投资项目3个,安置全县各乡镇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500多名。
  政策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根据返乡创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使之灵活、实际、特殊,有效,增强对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吸引力。县委、县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坚持降低门槛、放开限制、减少干扰,一切从快、从优、从好的原则。提出凡是外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参照执行;凡是符合当地实际,对返乡创业有利的措施办法,都可以大胆试行。根据返乡创业投资额的不同,在土地使用、厂房租赁、产权手续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在所得税、增值税、行政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协调金融部门,加强对返乡创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用优惠政策构筑返乡创业的“助推器”。通过多种有效措施,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一流的创业环境。
   为解决返乡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让创业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县委、县政府提出返乡创业者及所聘请的外地技术人员的暂住登记手续办理、子女入学都给予特殊照顾,并加大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给返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对返乡创业企业实行领导联系制、责任追究制、办事时限制和首问责任制,一切手续从优、从快、从简。各乡镇(办事处)及劳动部门建立返乡创业联系卡制度,把主管、分管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印发到创业者手中,为返乡创业者排忧解难,做返乡创业者的坚强靠山。做到了返乡企业工作百听不厌、来信百批不倦、电话百接不烦、上门百见不推。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质量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舆论激发返乡创业热情
   对返乡投资创业者政治上给地位,事业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是单县县委、县政府鼓励“返乡创业”的又一举措。年初,县委、县政府推选数家返乡企业,授予“明星企业”奖。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创业者,授予“创业之星”、“优秀企业家”的荣誉称号。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对返乡创业的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定期举办返乡创业联谊会和理论研讨会,为返乡企业出谋划策,降低企业市场风险。
   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吃苦耐劳,钻研技术,敢试敢闯,从“打工仔”逐步成长为领班、经理、小老板乃至大款。他们见多识广,已成为有头脑、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但是,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创业潜能;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和特长,开创一片新天地,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组织返乡创业者外出考察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树立创大业、干大事的雄心壮志,在家乡的广阔天地里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伟业。
   菏泽运通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运良,20多岁在部队当兵时就对家乡这片热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从部队复员后,他辞掉了外地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家乡创业,在经商路上摸索着发展起来。开始,他学着别人做板材生意,凭着细心执着、不怕吃苦的干劲,使板材生意在韩国打开市场。魏运良经常奔波于韩国各地,他以一个商人的敏锐目光发现,木鼓作为韩国的民族乐器,普遍应用,学校从幼儿园就开展普及。所以,腰鼓和桶鼓需求量都很大,而韩国缺少木鼓的原料,全靠从中国进口,并且利润很大。桐木在单县栽种有悠久的历史,老百姓也喜欢在院内房后栽上几棵梧桐树,以遮阳蔽阴。所以,在黄河两岸拥有丰富的桐木资源。
   原材料有了,没有技术怎么办,到韩国学去!他到韩国木鼓市场上偷偷地学,用心地记,硬是用眼睛把技术带回来,回到家把技术教给工人。魏运良凭着持之以恒的执着和超人的智慧,硬是摸索出了各种鼓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了合格产品。
    通讯员傅子栋邢维康王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