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8月0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联手闯市场合作兴经济
对定陶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
—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日前,记者深入到定陶县,对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合作组织成农民增收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都伴随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而产生。杜堂乡、孟海镇、黄店镇是定陶县以生产大棚蔬菜为主的专业乡镇,蔬菜生产合作组织得到了较早较快发展。马集镇王梁村的食用菌生产合作社、陈集山药专业合作社以及依托龙头企业成立的多个养殖行业协会等,这些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而成立的合作组织,都发展得有声有色、规范有序。据统计,全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6家,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吸引和带动农户2万余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2%。
马集镇王梁村是一个只有870人的小村。该村从2002年就开始发展双孢菇,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双孢菇生产基地。目前,全村双孢菇大棚发展到了67个,种植面积近70000平方米。为抵御市场风险,增强自我管理能力,2004年,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军的带领下,该村成立了第一个食用菌协会,目前已发展成为由农民投资入股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订制菌种、购料和销售,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群众发展双孢菇的积极性。今年全村计划再发展双孢菇15万平方米。有了合作社,不仅购料便宜,而且双孢菇卖价也比一般的市场价高,这一增一减,农民从中得到了大实惠!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是该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个新思路。通过整合资源、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培植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该县通过大力推广林下养殖,培育出了国伟、惠达、阎氏、聚德等七大肉鸭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依托这些龙头企业,成立了5个养殖行业协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企农关系、组织规模生产、降低养殖风险等作用,通过与龙头企业对接,企业与1000多个养鸭户签订了供销合同,以保护价回收育成鸭,实现了企业与养殖户的互利双赢。
2007年全县经济合作组织外销瓜菜、果品、畜禽产品等50多万吨,代购生产资料2500多吨,成员因参加合作组织增收节支2000多万元。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未加入的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
规范合作组织,促使健康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较为松散,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权制度。引导、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为鼓励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近年来,定陶县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决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制定了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政策措施。各乡镇也都制定了具体的配套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投入。县财政每年还拿出2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扶持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县新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个,入社农户280多户。
该县还实行了县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帮扶乡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制度,建立业务联系点,帮助和督促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生产经营台账、工作制度和档案,协调技术人员对成员农民进行指导,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管理。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政府督查室、农办、农业局等有关单位组成督导组,定期到乡镇督查指导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各乡镇合作经济组织有关问题,促进规范发展。目前,全县有80%以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规范化管理标准。
陈集山药合作社是去年才成立的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现入社农户400余户。山药是陈集镇的特色产业,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2007年,该镇的山药种植已覆盖全镇26个行政村,种植面积1.2万亩。目前,该合作社还申报了“陈集山药”注册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认证,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设有销售网点和产品代办处,年生产销售总量达1万余吨。
通讯员王浩勇毕国胜谷伟记者阎世存
合作组织成农民增收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都伴随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而产生。杜堂乡、孟海镇、黄店镇是定陶县以生产大棚蔬菜为主的专业乡镇,蔬菜生产合作组织得到了较早较快发展。马集镇王梁村的食用菌生产合作社、陈集山药专业合作社以及依托龙头企业成立的多个养殖行业协会等,这些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而成立的合作组织,都发展得有声有色、规范有序。据统计,全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6家,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吸引和带动农户2万余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2%。
马集镇王梁村是一个只有870人的小村。该村从2002年就开始发展双孢菇,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双孢菇生产基地。目前,全村双孢菇大棚发展到了67个,种植面积近70000平方米。为抵御市场风险,增强自我管理能力,2004年,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军的带领下,该村成立了第一个食用菌协会,目前已发展成为由农民投资入股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订制菌种、购料和销售,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群众发展双孢菇的积极性。今年全村计划再发展双孢菇15万平方米。有了合作社,不仅购料便宜,而且双孢菇卖价也比一般的市场价高,这一增一减,农民从中得到了大实惠!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是该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个新思路。通过整合资源、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培植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该县通过大力推广林下养殖,培育出了国伟、惠达、阎氏、聚德等七大肉鸭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依托这些龙头企业,成立了5个养殖行业协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企农关系、组织规模生产、降低养殖风险等作用,通过与龙头企业对接,企业与1000多个养鸭户签订了供销合同,以保护价回收育成鸭,实现了企业与养殖户的互利双赢。
2007年全县经济合作组织外销瓜菜、果品、畜禽产品等50多万吨,代购生产资料2500多吨,成员因参加合作组织增收节支2000多万元。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未加入的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
规范合作组织,促使健康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较为松散,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权制度。引导、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为鼓励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近年来,定陶县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决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制定了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政策措施。各乡镇也都制定了具体的配套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投入。县财政每年还拿出2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扶持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县新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个,入社农户280多户。
该县还实行了县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帮扶乡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制度,建立业务联系点,帮助和督促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生产经营台账、工作制度和档案,协调技术人员对成员农民进行指导,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管理。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政府督查室、农办、农业局等有关单位组成督导组,定期到乡镇督查指导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各乡镇合作经济组织有关问题,促进规范发展。目前,全县有80%以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规范化管理标准。
陈集山药合作社是去年才成立的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现入社农户400余户。山药是陈集镇的特色产业,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2007年,该镇的山药种植已覆盖全镇26个行政村,种植面积1.2万亩。目前,该合作社还申报了“陈集山药”注册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认证,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设有销售网点和产品代办处,年生产销售总量达1万余吨。
通讯员王浩勇毕国胜谷伟记者阎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