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8月0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俯仰千秋左山头
陈尔民
左山,又名左岗,因地处左氏而得名,现位于定陶县马集镇郭庄村西南。“左氏”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久远的古地名,但左氏人编纂的史学巨著《左氏春秋》,大多数人或许并不陌生。登临左山,俯仰之间,左氏千秋再现眼前。
左氏,春秋时曹国城邑,战国初属卫,后称左城,居今马集镇五里长寨一带,故城遗址犹存,当地人称作小仿山。《韩非子》有一个关于左氏的小故事:卫国有个囚犯逃到魏国,卫嗣君为惩治罪犯,派人以重金赎买,但使者往返五次魏襄王就是不同意。最后,卫嗣君决定用左氏作交换。群臣出来谏阻:拿一个都邑来交换一个逃犯值吗?卫嗣君坚定地回答:“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襄王看到卫嗣君的决心这么大,只好乖乖地把逃犯送回卫国。
左城曾是曹州历史上的最初治所。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于定陶置西兖州,州治不久就迁至左城。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兖州为曹州,是为曹州得名之始。至金大定八年(1168年),左城被黄河湮没,乃迁州治于乘氏县,即今菏泽城。左城作为曹州的政治中心,一直延续了590年。
左氏是片富学之地,一部《左氏春秋》让左氏永载史册。《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巨著,又称《春秋左氏传》,或简称《左传》,它记载了上至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之间近300年的历史,叙事更至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多出二十七年。至于这部辉煌巨著的作者,历史上众说纷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所写,《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丘明,春秋末左氏人,早年游学各地,曾任鲁国太史,几乎与孔子同时代。孔子对左丘明十分敬佩,视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但《左传》记事却比《春秋》延后多年,由此引起了史家的质疑。有人认为《左氏春秋》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而这个人恰巧又是左氏人。
汉刘向《别录》叙述过《左传》的传授源流:“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清姚鼐又作进一步考证:”《左氏》书非出一人,累有附益,而由吴起之徒为之者盖尤多。”(《左传补注·序》)吴起,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因吴起也是左氏人,故章炳麟以为:《左氏春秋》者,因以左公名,或亦因吴起传其学,故名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读》)《左传春秋》的编写始于左丘明,成书于吴起,可以说是由几代左氏人共同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
史志记载,左丘明死后随其父葬于左山。后人为纪念这位史学巨匠,曾在其墓旁建庙立碑,文人墨客常来凭吊。清张彦士《左岗林樾》云:“前贤磊落在春秋,爽气葱茏曜帝丘。太史已随山木古,残阳犹照左山头。”
左山,又名左岗,因地处左氏而得名,现位于定陶县马集镇郭庄村西南。“左氏”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久远的古地名,但左氏人编纂的史学巨著《左氏春秋》,大多数人或许并不陌生。登临左山,俯仰之间,左氏千秋再现眼前。
左氏,春秋时曹国城邑,战国初属卫,后称左城,居今马集镇五里长寨一带,故城遗址犹存,当地人称作小仿山。《韩非子》有一个关于左氏的小故事:卫国有个囚犯逃到魏国,卫嗣君为惩治罪犯,派人以重金赎买,但使者往返五次魏襄王就是不同意。最后,卫嗣君决定用左氏作交换。群臣出来谏阻:拿一个都邑来交换一个逃犯值吗?卫嗣君坚定地回答:“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襄王看到卫嗣君的决心这么大,只好乖乖地把逃犯送回卫国。
左城曾是曹州历史上的最初治所。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于定陶置西兖州,州治不久就迁至左城。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兖州为曹州,是为曹州得名之始。至金大定八年(1168年),左城被黄河湮没,乃迁州治于乘氏县,即今菏泽城。左城作为曹州的政治中心,一直延续了590年。
左氏是片富学之地,一部《左氏春秋》让左氏永载史册。《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巨著,又称《春秋左氏传》,或简称《左传》,它记载了上至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之间近300年的历史,叙事更至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多出二十七年。至于这部辉煌巨著的作者,历史上众说纷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所写,《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丘明,春秋末左氏人,早年游学各地,曾任鲁国太史,几乎与孔子同时代。孔子对左丘明十分敬佩,视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但《左传》记事却比《春秋》延后多年,由此引起了史家的质疑。有人认为《左氏春秋》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而这个人恰巧又是左氏人。
汉刘向《别录》叙述过《左传》的传授源流:“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清姚鼐又作进一步考证:”《左氏》书非出一人,累有附益,而由吴起之徒为之者盖尤多。”(《左传补注·序》)吴起,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因吴起也是左氏人,故章炳麟以为:《左氏春秋》者,因以左公名,或亦因吴起传其学,故名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读》)《左传春秋》的编写始于左丘明,成书于吴起,可以说是由几代左氏人共同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
史志记载,左丘明死后随其父葬于左山。后人为纪念这位史学巨匠,曾在其墓旁建庙立碑,文人墨客常来凭吊。清张彦士《左岗林樾》云:“前贤磊落在春秋,爽气葱茏曜帝丘。太史已随山木古,残阳犹照左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