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11月0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陶丘历史文化考

潘建荣
        陶丘是中国先秦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名。济水经其北,东流菏泽,使其成为研究济水流向的切入点;尧居陶,都陶丘,舜制陶于陶丘,并与大禹在陶丘相识;夏朝宗庙在陶丘之三朡,商汤灭夏,建商朝,践天子位于三朡,更名曰曹;周武王封叔振铎于曹,都陶丘;范蠡居陶丘,三致千金而富,成中华商祖之名;秦相魏冉封陶,使陶成为秦国向东扩张的桥头堡;魏国占陶丘,置陶郡定陶县,始有定陶之名;项梁反秦,战死定陶,葬定陶;刘邦败项羽定天下,于定陶登基建立大汉王朝;汉功臣彭越封梁王,都定陶,五年后被杀;景帝时刘不识为济阴王,都定陶,一年而死,定陶始置为济阴郡。其后定陶先后为济阴郡、定陶国,皆治定陶城。由于行政建置不断变换,加之战乱、黄泛和济水的改道,后世对位于定陶县境内陶丘的坐落方位,出现各种不同的记载,这对探讨先秦历史文化,特别是对尧舜禹和商汤发祥研究极为不利。为给尧舜禹汤研究和国家探源工程提供真实信息,现对陶丘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考辨如下,请大家指正。
   一、历代定陶城的坐落方位
   《汉书·地理志》济阴郡定陶县下载:“古曹国,周武王弟振铎所封。《禹贡》陶丘在西南。陶丘亭。”
   晋人郭璞云:“今(晋)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
   唐初颜师古云:“陶丘,在济阴定陶西南”。
   《大明一统志》云:“陶丘亭在(定陶)县西南七里”。
   清《曹州府志》云:“陶丘在(定陶)县西南十里,古曹城中”。
   历史文献对陶丘的说法不同,但总是以定陶城作为方位指示点,来测定方位和距离。因而,定陶城成为考察确定陶丘在今天地理方位中的重要基点。
   1、明、清定陶城
   明、清定陶城指今定陶古护城河内的老城。兴华路是古城北城墙,范蠡商场是西城墙,环城东路内则是其东护城河,河西即东城墙。
   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多米,南北宽700多米,面积1.2平方公里。据《山东通志》,该城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宣德二年定陶知县吴琛首次在此创建县署。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始修建土城,至成化五年十月竣工,城围约4.7公里。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知县毛澄方改土城为砖城。该城墙先毁于1938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彻底把四周城墙夷为街道和民居。
   2、唐、宋定陶城
   考辨唐、宋、金、元时期定陶城的文献资料不多。据唐、宋史书记载,唐初,定陶为曹州七县之一,贞观元年废。以后三百年只为镇。
   唐《元和郡县图志》云:“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阴县界,故定陶城是也”。唐时的曹州在今曹县西北青岗集镇堤上范村一带,自此往东北三十七里,正在今定陶北七里张坑村一带,当为唐定陶镇所在地。
   据宋初《太平寰宇记·广济军》载:定陶县 “唐贞观元年省,唐三百年只为镇戌。至后周广顺中,于定陶建廪庾,榷盐卤差之利。至皇朝乾德元年,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镇,置发运务。开宝元年寻改为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转运使何砚奏请升定陶镇为广济军。至四年,转运使张去华又奏请分曹、单、濮、济四州之境民,置定陶县,以隶广济军”。这说明以后周广顺中至太平兴国四年的二十七年中,定陶城已由镇升为军(相当于州),并重新建立由广济军直属的定陶县。据同书记载,定陶县东西三十七里,南北四十里。定陶城“东至单州成武县六十五里,”“东北至济州钜野县一百三十里,”“北至乘氏县五十二里,彭越台在(定陶)县东一里”,“仿山庙在县西北五里”,“荆城在县东北二十里”。以上所记县城及古遗址至今犹在。经实地测量,宋定陶县城,即广济军城应在今定陶仿山东南五里,虎腰李庄是其北界,西至城西北郜庄,南至曹楼、荆庄,东至台庄、曹楼。其面积比唐朝定陶镇大大增加。
   3、汉定陶城
   据《太平寰宇记·广济军》云:“孝子村,即孟昌宗,定陶人。母疾,割股以馈母,疾愈。本定陶古城,此(宋)名孝子村。”
   《元一统志》云:“孟昌宗,定陶人,母疾甚,割股以馈,母疾愈。今定陶北号孝子村。”1988年版《定陶地名志》载:“定陶镇前吴河,位于城北五里,该村元代以前叫孝子村,本孟姓……吴姓于明嘉靖间迁此,因靠近七里河,故称吴河”。该志认为前吴河村就是孝子村,即唐、宋以前的古定陶城。
   《太平寰宇记》又载:“汉定陶共王废殿基在县南一里古城内”。这是指西汉定陶共王刘康的王府在宋定陶城南一里,即宋时的孝子村内或附近。可见,宋广济军城驻地的定陶县城和两汉时曾作为王国国都济阴郡治的定陶城并不在同一个位置上。西汉定陶恭王府在宋定陶城南一里的古城内,即宋时的孝子村所在地。照此,今定陶城东北五里前吴河村应是西汉定陶共王府所在地;也就是说,吴河村是西汉定陶城的中心区域。西汉时,定陶屡为郡国驻地。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于定陶登基建汉,即封功臣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城;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定陶为济阴国治,次年,济阴王刘不识死,济阴国为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前152),封刘嚣为定陶王,曰定陶国,四年复为济阴郡。定陶共王刘康系汉元帝之子,初为山阳王,都昌邑(钜野县昌邑镇)。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徙封为定陶共王,都定陶。刘康为王二十年死,其子刘欣袭王位。汉成帝无子,刘欣为太子。公元前十一年继承大统,追尊共王为恭皇,前五年,又更定陶国为济阴郡。所谓共王大殿就是指定陶共王刘康的王府大殿。至宋时,大殿基础尚存。从定陶城先后为国都、郡治的情况看,汉时定陶城的规模应与山阳国都城昌邑相当。据《太平寰宇记》:昌邑故城,内城周十余里,外城三十余里。同时的汉县(考城)规模也大致如此。可见,西汉时王侯国都的规模确有统一规定。如此,汉定陶城的规模应以今前吴河村为中心,向周围扩展。东西城墙约500米,南北城墙约2000米,按当今地名,该城东至刘堌堆,西至荆庄,北至后吴河,南至吴河闸。1958年在此挖河建闸,曾于地下5米挖出汉时砖瓦,可证此地下曾为汉代建筑遗址。该城毁于南北朝战乱与水患。
   然而,明清文献对定陶故城的说法又不同于此。
   清雍正年《山东通志》云:“定陶古城
   在县西北五里”。
   清嘉庆朝《大清一统志》云:
   “定陶古城在县西北四里”。
   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亦
   云:“定陶古城在县西北五里”。当
   代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认为,定
   陶古城在今城西北四里。
   《定陶县地名志》云:“定陶古
   城在今城西北五里,即宝乘塔西北一里许。旧县署在宝乘塔西北一里许。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宝乘塔遗址附近及西北二里处打井,曾于地下八米左右,发现砖瓦、铁器、陶器碎片,据史学家史念海考证,发现旧砖处为旧城的东南角,以塔基和旧城角相对。旧城深埋于地下八米。如此看来,定陶西北确有一座汉代古城,也许是一座比西汉末年定陶共王刘康汉城更早的一座古城。帝尧陶国之陶丘,曹国都之陶邑,春秋范蠡之陶,刘邦建汉之定陶,应是该城。该城自尧、舜、禹、夏、商、周、秦,至汉武帝时废。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河决瓠子,泛淹曹濮诸县达23年之久。西汉政府先移曹民于江南就食,后迁新秦中拓边,护送官员冠盖相望。实际上是菏泽境内郡县盖废,官民同徙,鲁西南、豫东境内所有城池无不淤淹,定陶古城同废。元封年治河后,郡县陆续恢复,又于废城东,即今前吴河一带重建定陶城。我们从《史记》、《汉书》的分封时间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元光三年(前132)到延和二年(前91)的42年间,菏泽境内没有任何封国,也没有涉及的官员任免。这和元光三年前大不一样。而自元和二年起,境内王国又陆续不断地增废。定陶共王城就是在汉武帝末年和汉昭帝年间,得以建成的汉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