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01月03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刘细良:“打工仔”变“金领”工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刘细良所在的化工厂“休克”了,1000多名员工中,90%的人放假回家,何时上岗遥遥无期。
   趁这机会,刘细良回老家探亲。这是他在东莞打工10年来第一次回菏泽。不过,刘细良不必担心失去工作。因为厂里只留下20名工人,而他名列第一。
   2008年12月21日,刘细良刚刚回到位于菏泽城仓房村附近的老家,就有四家东莞的企业打来长途电话,邀请他加盟。
   一个打工仔被这么多企业青睐,刘细良凭的是自身能力。
   32岁的刘细良毕业于菏泽一中,后就读于省内的一所化工学院。1996年专科毕业的他迈出大学校门,刘细良满心想当个“白领”的技术员。结果,他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当搬运工。“一辆手推车,一次要推200公斤东西,8小时要跑二三十公里,累得一身臭汗。”刘细良说,“虽然心理落差挺大,可每月都能领到300元工资,慢慢也很知足。”
   后来,企业倒闭,刘细良连每月300元的工资也领不到了。万般无奈,他和一帮工友跑到东莞打工。“从那时候起,我就不抱什么梦想了,一心踏踏实实地当个工人,挣碗饭吃。”刘细良说。
   新的岗位上,刘细良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责任心。在车间作勤杂工,瘦弱的他,一人能干两个人的活;作清洁工时,别人定时清扫,他则随时清扫,地板擦得纤尘不染。
   那时候,大学生干清洁工还是稀罕事。领导听说后,就把刘细良调整到技能岗位上来。这让他爱琢磨、爱钻研的特长得到发挥。干检修工时,刘细良能说出车间1万多个零部件的名子,技术上是有名的“刘一手”。干操作工时,刘细良独创了一套新的操作规程,在全厂范围内推广。
   业余时间,别的工人大都打牌、喝酒、逛大街,而刘细良绝大部分时间埋头读书。八个人一间宿舍,有时候里面吵翻了天,刘细良竟然不知道别人在吵什么。四年里,他不仅参加自学考试获得了本科学历,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
   “10年来,我干过厂里的几乎所有技术工种。”刘细良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功底,让刘细良成为厂里的第一位“首席工人”。一般工人月工资2000元,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技术人员月薪达到6000元,而刘细良每月能拿到9000元。
   在厂领导的眼里,每月付给刘细良9000元却是值得的。因为,车间一遇到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都喜欢找刘细良“把脉”,他总能提出合理的意见。厂里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操作流程说明书是英文,专门花钱请来的翻译都感觉 “吃不消”,刘细良竟然把它们一字一句地译成中文。厂里有工程师30多人,2006年厂里的技术改造竟然是刘细良主持的。
   现在,刘细良的待遇虽然超过了厂里的许多工程师,但他仍是一名工人,大部分时间在生产一线干活。然而,工人刘细良让厂里所有的人刮目相看。工厂放假时,厂长在大会上公开讲了一句话:“如果工厂只留下两个人的话,那么,一个是我,一个是刘细良。”
   和刘细良一起到东莞打工的菏泽工友有20多个,现在,大部分人仍然拿着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刘细良说,他与工友们的区别就在于他比较用心。
  记者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