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09月0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学校如何防控甲型H1N1流感?
——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孙秀华就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答记者问
近日,与我市相临的安徽省、河南省等地出现了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的事件,尽管我市还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患者,但随着各大院校和中小学生的开学,学校如何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再一次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9月4日,记者来到市疾控中心,针对学校如何防控甲型H1N1流感采访了应急办主任孙秀华。
记者:开学了,学校针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做些什么?
孙秀华:一是学校、托幼机构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指定专人负责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的通风换气及日常环境消毒工作。在校园内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二是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特别要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到校内、外人群聚集性场所,注意日常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三是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一旦发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应要求其进行进一步诊治,其间不得返校参加正常教学等活动。如果一个学校或班级出现流感样病人集中的现象,要及时报告属地疾控机构。四是开学一周内,避免举办大型集会活动,尤其是室内大型聚集性活动。教师节活动等可安排在室外操场进行,或以视频、分年级、分班的形式进行。
记者:家长和学生如何配合学校工作?
孙秀华:家长和学生,要主动向学校报告学生开学前一周内有无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有无与流感样病人接触史以及外出旅行史等相关情况。开学前一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及时就医,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病愈后再去上课。
记者:学生和教职工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该怎么办?
孙秀华:学生和教职工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须及时在采取防护措施(如戴口罩)的情况下到校医院或学校所在地医疗机构就诊。
记者:个人如何预防?
孙秀华:由于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现在还没有投入使用,目前主要的预防措施还是以搞好学校、家庭环境卫生和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与与流感样病人的接触。为降低因患季节性流感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减少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的机会,学生最好在9月份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记者:学校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怎么办?
孙秀华:学校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会立即按照我们国家下发的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要求,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本报记者
记者:开学了,学校针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做些什么?
孙秀华:一是学校、托幼机构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指定专人负责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的通风换气及日常环境消毒工作。在校园内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二是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特别要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到校内、外人群聚集性场所,注意日常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三是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一旦发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应要求其进行进一步诊治,其间不得返校参加正常教学等活动。如果一个学校或班级出现流感样病人集中的现象,要及时报告属地疾控机构。四是开学一周内,避免举办大型集会活动,尤其是室内大型聚集性活动。教师节活动等可安排在室外操场进行,或以视频、分年级、分班的形式进行。
记者:家长和学生如何配合学校工作?
孙秀华:家长和学生,要主动向学校报告学生开学前一周内有无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有无与流感样病人接触史以及外出旅行史等相关情况。开学前一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及时就医,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病愈后再去上课。
记者:学生和教职工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该怎么办?
孙秀华:学生和教职工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须及时在采取防护措施(如戴口罩)的情况下到校医院或学校所在地医疗机构就诊。
记者:个人如何预防?
孙秀华:由于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现在还没有投入使用,目前主要的预防措施还是以搞好学校、家庭环境卫生和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与与流感样病人的接触。为降低因患季节性流感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减少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的机会,学生最好在9月份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记者:学校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怎么办?
孙秀华:学校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会立即按照我们国家下发的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要求,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