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10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7]

 “鲁西南战役”全胜记

文/张汉祥图/冀鲁豫革命纪念馆提供
   鲁西南战役包括收复郓城之战、攻克定陶之战、六营集大捷、羊山集外围战、羊山集攻坚战等战斗,历时28天。晋冀鲁豫野战军采取南北牵制,宽正面、多地段的突然强渡黄河,积极创造与捕捉战机,调动敌军就范,把攻城与野战、分割与围歼相结合,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灭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9个半旅,共计5.6万余人,缴获一大批武器装备的战绩。其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道路,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从而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使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此开始了一个伟大转折,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攻一守 大战一触即发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外线出击,在山东省西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进攻作战。1947年3月,对解放区,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转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企图利用黄河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而国民党军在这两个战场之间的晋冀鲁豫战场上,兵力有所削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之势。是年6月,第4“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部整编其第55、第68师及地方保安团队,担任起坚守从山东省东阿至河南省开封250公里的黄河防线任务。
   整编第55师师部率第29旅位于郓城、皇姑庵地区,其第74、第181旅分别位于萧皮口、鄄城地区;整编第68师师部位于菏泽,其第81、第143、第119旅分别位于东明、杜集、毕寨地区。另有整编第70师(2个旅)位于嘉祥地区。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在1947年5月下旬结束豫北攻势后,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中原出动、转入外线作战的既定方针,组织部队休整,做好外线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休整期间,刘邓进行政治动员,调整组织,补充兵员和武器粮弹;颁发《敌前渡河战术指导》,进行战前训练;成立渡河指挥部,对预定渡河地段的地形、敌情、水情作详细侦察;修造船只120余艘,训练水手、船工;组织民兵、民工5万余人支援前线等各项工作。
  部署细致 黄河防线不堪一击
   6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月底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全歼敌军,尔后向大别山进击,在鄂豫皖边界地区战略展开。刘伯承、邓小平根据这一指示和国民党军设防情况,决心集中4个纵队又2个独立旅,从山东省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集150公里的8个地段上突破黄河防线,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歼灭刘汝明集团,并在运动中歼灭来援之敌一部,然后向大别山挺进。其具体部署是: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于6月27日先行秘密渡河,在戴庙、蔡家庄地区接应第1纵队渡河,并配合第1、第2纵队行动;原在黄河南岸的独立第2旅在旧城集、临濮集地区接应第6纵队渡河,并配合其作战;第1纵队于魏家山、张堂等渡口渡河,在独立第1旅协同下,围歼郓城及其以北守军;第2纵队于孙口、林楼等渡口渡河,以1个旅围歼皇姑庵守敌,主力插至郓城以西协同第1纵队作战;第6纵队于李桥、于庄等渡口渡河,围歼鄄城及其西北地区守军;第3纵队为战役预备队,进至白衣阁附近,视情况随第6纵队或第2纵队渡河,扩大战果。在主力渡河的前一大,以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部队各一部和豫皖苏军区部队在黄河两岸分别向当面之敌发起攻击,迷惑和牵制敌军。
   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指示,刘邓野战军经过几个月的周密准备,1947年6月30日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6月30日夜9时许开始,刘邓野战军一、二、三、六等4个纵队,共13个旅12万人,在强大炮火掩护下,从张秋镇至临濮集300余华里的8个地段上,以突然勇猛的动作,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并在黄河南岸建立了强大的滩头阵地。至此,蒋军宣称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胜。
  战术精湛 敌军接连失“荆州”
   黄河防线失守后,刘汝明急令整编第55师第74、第29旅退集郓城,整编第68师主力和整编第55师第181旅退守菏泽。第1纵队4个旅在独立第1旅配合下,当即包围郓城。其余3个纵队进至鄄城、皇姑庵地区,待机增援。对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渡过黄河,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司令顾祝同甚为震惊。
   为挽回败局,堵住被我军打开的突破口,巩固其中央防线,慌忙从豫北、豫皖苏边界地区抽调整编第32师、66师、58师及第63师第153旅,连同整编第70师组成第2兵团增援鲁西南。在兵团司令官王敬久统一指挥下,从陇海路分两路北援。其153旅于7月4日进至定陶,与退守菏泽的68师组成西路;以地方团队防守曹县城;以整编第32、第66师各2个旅经单县、金乡北进,与在嘉祥地区的整编第70师组成东路;将整编第58师及整编第66师第199旅配置在金乡作为后应。蒋介石的企图以整编第55师坚守郓城,吸引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城下,以东路军结成重点攻势,从巨野向西攻刘邓大军侧背,与西路军形成钳击之势,迫刘邓大军背水作战,企图将刘邓主力消灭于黄河和运河交叉之三角地带或将其重新逼回到黄河以北。
   蒋介石的企图,早已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预料之中。因此,刘、邓将计就计,迎合蒋介石、王敬久的军事意图,立即采取“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金乡)、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战术打击敌人:以第一纵队及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围攻郓城,诱敌北上来援;令第2、第6纵队迅速从东、西两路援敌之间向南进百余里,插至敌之纵深,直取曹县、定陶,啃掉其西路军;以第3纵队于敌人之两钳之间,进至定陶以东的冉堌集、汶上集地区待机行动。1947年7月1日,鄄城守敌弃城南逃菏泽,我军收复鄄城县城。2日,巨野守敌弃城而逃,我军收复巨野县城。7日黄昏,第一纵队对郓城被围之敌发起总攻,经过一夜激战,8日攻克郓城,全歼整编55师师部及其所辖的29、74两个旅。10日夜,第6纵队攻占定陶,全歼敌63师的第153旅。曹县守敌保安旅闻讯弃城而逃。至此,敌西路军被我击溃。
  巧换战术 六营集“长蛇阵”失利
   7月10日,国民党援军东路整编第70师(1个半旅)、整编第32师和第66师主力,分别进至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地区。这三个集镇,由北向南,彼此之间各相隔20至30华里,敌军摆出一条断断续续的“长蛇阵”。
   刘邓大军在扫清西路敌军之后不仅开辟了北起黄河边的郓城、鄄城,南达陇海路北的定陶、曹县的广阔战场,而且主力部队又处在敌军东路的左侧背,取得了战役的主动权。由于郓城解放,敌西路军被歼,王敬久弄不清我方下一步的作战意图,犹豫不决。当王敬久的3个整编师在一条长蛇阵上犹豫徘徊之际,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便抓住有利战机,当即调整部署,转兵东进。
   7月12日,命令4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旅全部出动,奔袭敌军“长蛇阵”。13日拂晓,第1纵队将位于六营集的整编第70师、独山集的整编第32师隔开,并切断其与羊山集整编第66师的联系。当日中午,第2纵队在谢集歼灭国民党军1个团,随即向东协同第3纵队包围羊山集。王敬久发觉所部被分割后,举棋不定,先令北边的整编第70师和南边的整编第66师向中间的整编第32师靠拢;复令整编第32师向北接应整编第70师,再向南靠拢整编第66师。
   王敬久之整编第32师在第1纵队追击下,师部率1个旅逃入六营集与整编第70师会合,其第139旅则被第1纵队和第6纵队一部追歼于逃往嘉祥的途中,防守嘉祥城的整编第70师一部也被迫向济宁撤逃。与此同时,第6纵队主力紧缩对六营集的包围圈。刘伯承、邓小平考虑,六营集为仅有200户人家的村庄,粮食饮水奇缺,敌军2个整编师师部和2个半旅挤在这一狭小地区内,若对其四面围攻,敌必作“困兽之斗”。因此采取“围三阙一”部署,以第1纵队在六营集以东设成袋形阵地,以第6纵队于14日20时由西向东,解放军对六营集的70师、32师发起攻击。利用“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纵敌突围”的作战方法,于15日结束战斗,全歼敌军于六营集东南方向。生俘70师中将师长陈颐鼎,毙伤俘敌1.9万人。
  诱敌深入 羊山集“王敬久”败北
   7月15日,六营集战斗结束后,第2、第3纵队对羊山集的66师发起攻击,但因该处守军以羊山作依托,南侧地形低洼、积水较多,经两天激战,进展不大。而此时,蒋介石得知整编第32师等部连续被歼和羊山集整编第66师告急等情况,于19日飞抵开封坐镇指挥,从西安、洛阳、豫北、山东、汉口等地抽调7个整编师2个旅向鲁西南驰援。20日又令王敬久率整编第58师和66师第199旅救援,企图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由金乡北上,以解羊山集之围。7月22日,解放军在万福河北岸的防线上敞开一个口子,诱金乡援军的先头部队199旅渡过万福河,在运动中予以全歼。
   羊山集战役是鲁西南战役的最后一仗,打得比较吃力。刘伯承、邓小平为争取先机之利,以独立第1、第2旅进至万福河阻援,将第199旅和由羊山集出来接应的1个团全歼。接着,集中第2、第3、第6纵队于27日18时,解放军对羊山集发起总攻,激战20个小时,于28日结束战斗,全歼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66师师部及2个旅,生俘中将师长宋瑞珂、参谋长郭雨林。至此,王敬久的东路军被解放军各个击破,鲁西南战役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