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1月1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增强吸纳力 提高竞争力 扩大保障力
郓城县破解就业难题促和谐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王金鹏 高 贺 记者 刘剑辉)郓城县潘渡镇李河涯村的李海平在南方的一家企业打工多年,由于企业效益下滑,在公司第一轮裁员中因缺少技术被无情地淘汰下来。回到家乡后,李海平参加了县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近日,他被县工业园区的一家企业聘为技术员。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形势,郓城县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这一目标,把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搞好技能培训、做好管理和服务等措施,破解了就业难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9年,全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5437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977人,城镇新增就业13827人。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
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郓城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以棉纺织、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酒类包装、钢球加工、机械制造大产业为重点的民营经济上,把落脚点放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村、促进县域经济上。该县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人员的主要载体作用,进一步简化非公有制企业审批的程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放宽准入限制。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六大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奖励办法》等文件。为给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搭建求职平台,该县劳动就业部门分别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唐塔广场等地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20余场次,进场企业90余家,共提供空岗就业信息100余条,提供岗位4500个,达成就业意向1000余人,成功就业900余人。
搞好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力
该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调节”的原则,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等多项措施,搭建农民工就业大平台。该县通过整合县内教育资源等措施,现已形成了以县技校为龙头,其他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行业联动的培训网络和机制。目前,全县具备专业培训能力的学校共8处,共开设14个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在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方面各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并加强了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工反馈信息,开展 “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提高劳动者就业成功率,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以六大产业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搞好管理和服务,扩大劳动力转移的保障力
为保证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郓城县采取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引导就业、社会帮扶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农民的转移由盲目向自觉、由无序向有序的方向转变。该县成立劳务转移办公室,制定了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规范,形成全过程输出服务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做好用工单位工作环境、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工资福利和信用程度等方面的实际考察,确保用工信息的真实性,对信誉好、合作意向明确的单位,适时签订《用工协议》,并指导务工人员签订《劳务合同》,坚持走访制度,定期到用工单位走访,及时为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为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郓城县重拳清理整顿县内非法劳务市场,对坑农害农的不法中介机构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劳动市场的良好秩序,保护好农村务工人员切身利益。对企业用工中的劳动合同、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检查,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2009年,劳动监察部门共查处企业用工违法案件26起,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18万元,督促35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在劳动部门的监督下,一些企业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生产经营中仍出现了不裁一员、不减一岗、不降一薪的可喜局面。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形势,郓城县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这一目标,把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搞好技能培训、做好管理和服务等措施,破解了就业难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9年,全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5437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977人,城镇新增就业13827人。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
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郓城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以棉纺织、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酒类包装、钢球加工、机械制造大产业为重点的民营经济上,把落脚点放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村、促进县域经济上。该县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人员的主要载体作用,进一步简化非公有制企业审批的程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放宽准入限制。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六大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奖励办法》等文件。为给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搭建求职平台,该县劳动就业部门分别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唐塔广场等地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20余场次,进场企业90余家,共提供空岗就业信息100余条,提供岗位4500个,达成就业意向1000余人,成功就业900余人。
搞好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力
该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调节”的原则,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等多项措施,搭建农民工就业大平台。该县通过整合县内教育资源等措施,现已形成了以县技校为龙头,其他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行业联动的培训网络和机制。目前,全县具备专业培训能力的学校共8处,共开设14个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在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方面各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并加强了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工反馈信息,开展 “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提高劳动者就业成功率,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以六大产业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搞好管理和服务,扩大劳动力转移的保障力
为保证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郓城县采取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引导就业、社会帮扶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农民的转移由盲目向自觉、由无序向有序的方向转变。该县成立劳务转移办公室,制定了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规范,形成全过程输出服务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做好用工单位工作环境、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工资福利和信用程度等方面的实际考察,确保用工信息的真实性,对信誉好、合作意向明确的单位,适时签订《用工协议》,并指导务工人员签订《劳务合同》,坚持走访制度,定期到用工单位走访,及时为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为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郓城县重拳清理整顿县内非法劳务市场,对坑农害农的不法中介机构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劳动市场的良好秩序,保护好农村务工人员切身利益。对企业用工中的劳动合同、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检查,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2009年,劳动监察部门共查处企业用工违法案件26起,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18万元,督促35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在劳动部门的监督下,一些企业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生产经营中仍出现了不裁一员、不减一岗、不降一薪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