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7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人物

近几十年来,业内人士如果谈起柳子戏剧种,大多会涉及其优秀的经典演出剧目 《孙安动本》,一谈到这出千锤百炼的剧目,又自然会联系到饰演剧中孙安的黄遵宪先生。他一生都与柳子戏捆绑在一起、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山东柳子戏兴衰。
  一路高歌“柳子”情
   如今,80岁的黄遵宪仍不服老,每天除了整理柳子戏的文史资料,还抽时间到省柳子戏剧团现场指导演出。令黄遵宪欣慰的是,柳子戏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不顾年老体弱,仍以巨大的热情为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着。
  一生难离柳子戏
   1959年6月,山东省柳子剧团在济南市“大众剧场”正式成立。年近80岁的黄遵宪先生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他衷爱的柳子戏,而这一切的开始却有点“偶然”。
   黄遵宪1932年生于郓城县黄岗村。在他小的时候,黄岗村就是柳子戏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整个村里,吹拉弹唱,会什么的都有,正是那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对柳子戏产生了兴趣。
   解放前,柳子戏在郓城流传甚广,当时郓城县的每个村几乎都有唱柳子戏的“玩友班”。黄遵宪十三四岁时学唱柳子戏了。虽是抱着“唱着玩”的心理,但他师从科班出身的张元龄先生,加之天资聪颖,三四年后,黄遵宪已是唱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不少武戏把式。
   抗日战争时期,柳子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先的老艺人们改行的改行,回家的回家。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后,山东很难找到柳子戏的演出团体了。此时,有位唱旦角的老艺人刘进堂邀了一班人到黄岗村唱戏,听说村里有一个能唱能武的黄遵宪,刘进堂就三番两次地邀请,在黄岗村唱完了,又邀他到别的村子唱。两年的时间里,黄遵宪不知唱了多少台,柳子戏班在菏泽地区越唱越响。
   刘进堂是个有心的人,他看着戏班越来越红火。在郓城县文化馆馆长王盛昌的支持下,1953年,柳子戏班改为“郓城县工农剧社”,1956年,更名为“国营郓城县工农剧团”。1959年6月,山东省柳子剧团在济南市“大众剧场”正式成立,黄遵宪到了省剧团。
  千锤百炼“活孙安”
   1956年,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到郓城视察工作,观看了郓城工农剧团上演的柳子戏《金鳞计》,十分喜欢,当即说:“我回济南后就让文化局帮你们拢戏!”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急调郓城工农剧团到济南,派出三名专家帮着剧团整合柳子戏曲目,排演了当时留存的几乎所有的传统剧目。1959年,专家将传统曲目《三上本》整合完毕,改名为《孙安动本》。
   作为这台戏的主演,黄遵宪白天和晚上演出,业余时间就编戏排戏,忙得不亦乐乎。而这次编演《孙安动本》,也让他体会到了专业剧团与民间师傅在教授上的不同。他说,过去跟师傅学戏,是口耳相传的“教戏”,师傅让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自己发挥的东西很少。在柳子剧团,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导戏”,导演只是在情绪上启发和引导,至于动作怎么摆,表情怎么配合,全是自己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所以排出来的戏特别有感染力。
   或许是倾注了自己心血与感悟的创作,黄遵宪演起戏来真实感人,演活了孙安,而他也将登台视为一种享受。他说,在戏台上,他一边演,一边感受着观众的情绪,在观众情绪迸发的一刹那,舞台上的戏也到达高潮。有位戏迷对他说:“这出戏我看了无数次,每一次都掉泪!”1959年11月,“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晋京演出,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曾三进国务院。从北京回来后,山东柳子剧团带着《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等传统剧目在石家庄、新乡、开封、苏州、杭州等地巡演,每到一处,都颇受欢迎。
   当然,戏演久了,自然就麻木起来。有一次演出,黄遵宪感觉自己状态很好,整台戏唱得很顺。戏后,导演将他叫过去,没头没脑地就来了一句:“你今天演得很熟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导演又说:“演这么熟干什么呢?要当生戏演!演一千场也要当生戏演!”是啊,黄遵宪猛然醒悟:观众来看戏,看到了名角黄遵宪,但孙安到哪里去了?不能深入角色,演得再好也进不了观众心里。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放松过,每一场戏都细心琢磨,仔细研究。他说:“我现在都退休了,但演戏的味道还是没琢磨透,太深奥了。”
   黄遵宪曾多次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959年以来,在舞台剧和电影《孙安动本》中,扮演孙安,该剧于1962年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全国播放,反响强烈。他塑造的“孙安”这一艺术形象,刚正不阿,神采奕奕,颇得好评。
  为求传承谱新曲
   谈及柳子戏的继承与发展,一直乐呵呵的黄遵宪突然严肃起来。这也难怪,山东柳子剧团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就是因为现今全国专业柳子戏表演团体只此一家。可见,作为省柳子剧团的元老和柳子戏代表性传人,黄老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现在剧团保留的剧目有限,哪个剧目如果没人唱了,就将永久性失传。柳子戏要想发展,既不能一味地走前人老路,也不能毫无法度地任意创造。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继承传统的唱腔和曲牌,在此基础上创新;去掉老戏中拖沓冗长的部分,丰盈其单薄不足的部分。“让新人看起来是老戏,让老人看出新东西。”去年,在山东柳子剧团领导的支持下,团里抽调出最好的青年演员,由黄遵宪导演,排成了一出戏《包公错断》。这出戏就是黄遵宪倡导的“老戏新唱”,此后多次在山东巡演,获得很高评价。黄遵宪说,他永远都不会放弃传承传统剧目,如果有机会,他一样会拿出十足的热情,为这个历经400年风雨的剧种,为自己钟爱着的柳子戏事业尽最大的努力。
  通讯员魏忠友刘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