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01月2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满面春风的老人

——忆陈赓大将的夫人傅涯
文/焦歌
   每当我途经西单时,我的心总是沉甸甸的,因为那里曾居住着一位我敬仰的革命老人。
   至今年1月,傅老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这一年中,我经常想起老人给予我的支持,给予我的鼓励。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倾听傅老前辈讲述革命历史,讲述陈赓兵团的往事,讲述她与陈赓大将的故事。
   我曾经多次拜访傅老,老人的记忆力很好。她于1938年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当过团员,秘书。1943年与陈赓结婚,之后,她便随陈赓大将转战南北,血浴疆场。傅涯同志对历史的记忆十分清晰,当谈到她和陈赓大将在陕北的岁月时,老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从老人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什么?延安精神就是毛泽东时代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党为国为民奋斗的艰苦历程;就是陈赓大将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千军万马,为了人民的解放拼死战斗,一往无前,破釜沉舟,“砍敌一刀”的决心与勇气;就是如陈赓大将夫人傅涯所叙述的:“树枝凉棚,木拼桌椅,坡生野菜——这就是1947年夏,在陕北靖边小河村,中央一次高级会议所能享用的物质待遇;等等,等等。然而,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却孕育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宗旨,成为我们世代相承的传家宝。”
   当我坐在傅老的卧室,陪着傅老等革命前辈观看电视节目时,我感到震惊。普通的沙发,普通的床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打有时间的烙印,历史的记忆。惟有陈赓大将为妻子傅涯题写的书法《娄山关》和何香凝赠给傅涯的《梅花》,为老人的卧室平添了一份典雅。步入傅老的书房,看到的是极普通的书柜和书案,那一部部史料和专著为书房增添了异彩。
   在与傅老交谈时,老人每提到王根英总是百感交集。傅老激动地说:“王根英同志是陈赓的前妻,抗日战争中,王根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她表现得十分坚强,日本鬼子往她身上扎了七刺刀……。”说这番话时,老人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发抖,那种表情蕴含着对日本鬼子的仇视,饱含着对革命战友的无限怀念。
   多次的接触与交谈,使我对陈赓大将的事迹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傅涯老人的多方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点滴细节中的崇高修养。
   有一次,我陪同时乐濛首长夫人王利军同志看望傅老,会谈结束时,已近黄昏。当时,傅老非要留我们吃饭。为了不给老人增添麻烦,我们边说话边往大门走。到了院子中央,傅老大声说:“你们等等”,又对工作人员说:“赶快摘几个苦瓜;”老人边说边摘。走到院门时,傅老认真地对我说:“回去凉拌,好吃。下次来,你们提前打个电话。”而后,把我们送上车,目送我们离开住地。
   这件事虽说已过去多年,至今想想仍是耐人回味,不容忘怀。在交谈中,我还得知傅涯奶奶在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努力工作。因为,陈赓大将曾被誉为‘黄埔三杰’。除此,众所周知,还救过蒋介石的命。所以,我党的优秀军事指挥家陈赓同志,在国民党中仍有着很高的威望。90年代,傅涯老人曾远赴重洋到美国旧金山参加黄埔同学会。
   傅涯1918年3月7日出生,浙江人。建国后,曾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巡视员、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曾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首都绿色碑林筹备委员会委员。她不顾年高体弱,为了社会公益事业奔走呼吁。陈赓大将的弟弟陈问心的夫人陆逸是一位新四军的老同志。她告诉我说:“傅涯很朴实,她很热爱公益事业,把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工作,社会活动她都能积极参加,就是在医院里住院,她也争取参加。”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科技专家和杨利伟前往香港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对此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恰巧直播的那天下午,我陪同时乐濛同志的夫人王利军看望傅涯。傅老看到我们一行,非常高兴。她拍着我的肩膀激动地说:“学习杨利伟,你要好好学习杨利伟。”她还告诉我们,陈赓同志当年曾经负责火箭发射工作。她又对王利军同志说:“科技兴国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是啊,一定要从娃娃抓起。”王利军同志说。从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我们看到老前辈们对下一代寄予的是多么高的希望啊。
   那天,傅老赠送给了我一本《陈赓日记》,并签名留念。她告诉我们,《陈赓日记》是她找小平同志题写的书名。《陈赓日记》不仅是宣传陈赓同志,《日记》从不同时期宣传了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我党的奋斗历程。出版《陈赓日记》,傅涯老人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傅老的书房中收藏了很多陈赓同志的照片,她告诉我们:现在正在组织出版陈赓大将的画册。
   傅涯同志的感人经历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她5岁就在被窝里学唱《国际歌》。白色恐怖时期,叶剑英同志到上海,她的哥哥资助了叶帅2万银元。她引导弟弟、妹妹,使他们一个个地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
   我和傅涯老前辈的多次接触,使我真正感受到的是她的坚强伟大和平易近人。陈赓大将逝世后,她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家庭,把孩子拉扯成人,教育成才。
   家中工作人员是湖北监利人,她的女儿暑假来北京住在傅老寓所。傅老经常鼓励这个孩子,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做国家的栋梁。傅老感慨地对我说:“别人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会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和帮助。”
   从傅涯老前辈身上,我看到的是共产党人正气凛然、实事求是的作风。
   时乐濛同志的夫人王利军同志是一位跟随刘邓首长挥师南下、进军大西南的老同志,是社会活动家、戏剧家,我曾多次陪同她看望傅涯同志。她把傅涯当成自己的大姐,曾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她的革命经历和她现在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使我每次看到她时,都十分感动,很心疼她……。”为了表达对傅涯同志的敬意,她曾赋诗一首:
   赞傅涯同志:满腔革命热忱,一身瑞气飞扬。米寿青春依旧,挥洒锦绣文章。
   2005年,我在接受媒体现场直播采访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我介绍了一批从延安走来的老同志的事迹。其中有老红军,老将军,老八路。他们分别是:肖锋,梅行,贺敬之,时乐濛,李伟,傅涯。其中,傅涯同志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夫人仍能平易近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不久,在与陈赓大将的亲属陆逸同志,还有抗日老战士座谈交流时,我们同时谈到了傅涯同志。追忆逝者,大家话语情深,感触良多。
   感怀先辈,岁月如歌。傅涯老前辈身上充满了革命者的青春活力,她犹如春风一般,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温暖……
   傅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注:西单是北京一个地名)
  相关链接
  苦心整理保存陈赓日记
   在我眼里,傅涯阿姨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面孔白皙慈祥,中等个儿,背微微有些驼,从她梳理得一丝不乱的发髻和整洁合体还有些洋气的服装上,依稀可以看出老人年轻时的清丽,江南大家闺秀的优雅风姿。儿孙满堂,已有第四代,但大都住在外,只有节假日才欢聚一堂。
   48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当年几个年幼的孩子早已健康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军人。从士兵到将军,他们中有的曾卫戍边疆,有的镇守西南,有的参加了边境作战,有的长期派驻国外……他们很少能陪伴在母亲身旁;但不管走多远,母亲的小院永远是他们精神的家园。而英年早逝的陈赓大将,更没有被人们遗忘,记录他军事生涯和研究他军事思想的书籍、电影一本本、一部部,回忆、纪念他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在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新版的《陈赓日记》以及《百年追思》、《陈赓传》、《陈赓军事文选》等多部书陆续出版了。陈赓大将不长的一生中,不仅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著述,还有着戎马倥偬中写下的20多万字的日记。里面除了行军打仗,还记录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欢乐与痛苦,骄傲与自责。更多的人从书里知道了陈赓大将,然而很少有人会了解,除了专家学者和出版者的努力,傅涯阿姨几十年里为保存和整理这些珍贵的手稿所付出的心血。
   在傅涯阿姨的书房里,几个玻璃书柜里放满了一个个牛皮纸口袋。我第一次进入这个房间时,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坐在书桌旁,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张张泛黄发脆的手稿,从一本本大小不一已经残破的日记本上核对着文字。那是一段很特别的日子。在我手边放着多本战史,还有地图、放大镜,随着日记中的描述,我默念着文字,查看着地图,跟着部队,沿着公路、山川、河流,从一个村子走向另一个村子,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脑海中出现的是如纪录片般流动的画面。随着一个个牛皮纸口袋的打开,一段段鲜活而又充满着丰富细节的历史凸现出来。那些写于五六十年前的文字,那些匆匆记于战斗间隙的潦草难辨的词句、符号,带着硝烟、泥土的气息,让我心潮难平、感慨万端。
   傅涯阿姨常常坐在一旁,看着我干活,缓缓地向我讲述。哪一年哪一月,哪个人哪件事,一遍又一遍。她与陈赓的相识,她怎样保存这些笔记本,如何翻晒,又怎样糊上封皮。讲文化大革命中,她如何舍弃一切,带着装满手稿的几个箱子躲出北京……有时我听得入了神,眼前的她一下子变成了照片上的样子,穿着军装,很年轻,很美。我建议她将有关日记的故事记录下来,放在日记前作为序言。阿姨记忆力好,思路清晰,只是写字有困难。于是,由她口述请人记录完成了这篇稿。我又稍加修改,把文字顺了顺。我说,就以最直白的话作文章标题,叫“我与陈赓日记”吧,阿姨说好。日记的修订本做完后,我又抓紧编辑85万字的《百年追思——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工作量大,时间又紧,文章的作者老的少的加起来上百位,文字水平参差不齐,几乎每一篇文章我都作了改动。但我没有觉得改得很辛苦,一方面是文章的内容很吸引人让我感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军人,我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精神的升华。
   我希望所有看《陈赓日记》的人都仔细读读傅涯阿姨的序。她一生很少讲自己,陈赓大将去世得早,孩子们小时不会懂,孩子们大了留不住,几十年啊,她有多少话是向自己说的。书出版了,纪念活动也结束了,我又得去忙别的书稿了。尽管每过一段我还会去看看阿姨,可是再也没有机会听她那样详尽地讲自己了。2008年她住院时我去看了她,那时她已不太好,躺在病床上。我走到她面前,说:“阿姨,还记得我吗?”她无力地笑笑:“是阿咪呀”。出了病房一进电梯,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北京青年报》
   傅涯生平简介 傅涯(曾用名傅慧英),1918年4月生于江西省景德镇。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1943年2月与陈赓结为伴侣。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调入北京,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政法科、综合科干事,北京市公用局机关党总支书记,系北京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2010年1月4日上午10时50分,开国将帅陈赓大将夫人傅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