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02月1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杏坛妙手一银针

郓城县中医院有一位年轻的“老中医”,他23年来一直坚持工作在针灸临床第一线,用一根普通的银针,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与折磨,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神针”。他就是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菏泽市服务明星、郓城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针灸专家王卿军。
  “一针救命”传神奇
   2005年春,王卿军已近八旬的奶奶,因情感不畅,病发不语,四肢僵硬,老太太一直昏迷了24个小时。准备回家为奶奶料理后事的王卿军发现老太太脉搏尚有,急忙从医药箱里取出一根银针,对人中穴强刺激一分钟后,老太太眼睛流泪,大出一口气后苏醒过来,一个即将迈入黄土的老人被王卿军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目前,王卿军的奶奶仍十分健壮,她逢人便说,她有个好孙子,是一个一针救命的“神针”。
   王卿军20多年做了不少 “一针救命”的事。2002年夏天,40多岁的谭某做完外科手术,发现右下肢僵硬不能屈伸,经内科会诊后认为是脑血管病,如治疗需进行开颅手术。其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王卿军。王卿军发现谭某无明显阳性体征,急忙取针对谭某针刺委中穴,不一会儿谭某大腿就有了反应……经一番诊治后,谭某恢复正常。谭某的丈夫拉着王卿军的手说:“王大夫,您真是神医啊!”
  情有独钟是银针
   王卿军1966年出生在黄河滩区的侯咽集镇刘营村,1987年毕业于山东省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后,被分配到郓城县中医院工作。就在那一年,他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创办了郓城第一家针灸康复科。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他刻苦钻研中医理论,放下架子向民间老中医学习,自费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修深造。针对中风症这一常见的威胁百姓生命的病症,他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探索,在他呼吁下,郓城县组建了省重点中风专科中风康复学组,他善于利用针灸、推拿、康复、中药等综合治疗中风偏瘫、小儿脑瘫、关节炎、气管炎等常见病,继打破“中风急症禁针学说”,开创“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闭症后,他又提出了“各种脑血管病需早期康复”的学术观点,先后成立了郓城县颈肩腰腿病治疗中心和鲁西南首家康复治疗中心。目前康复治疗中心已成为菏泽市唯一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项目。在王卿军的带动下,一向不被人重视的针灸这一传统冶疗方法日渐红火起来,由于他充分发挥了中医针灸“简、便、效、廉”的特点,他所在的科室吸引了周边县市大批患者前来就诊,每年经他亲手诊治的病人多达3万人次,郓城中医院也发展为菏泽市县级医院规模最大、病床最多的一家中医特色突出的针灸康复治疗专科医院。在钻研业务的同时,王卿军并承担完成了省、市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0多篇,参与编写《自我按摩》和主编《颈椎病》等书,为乡镇培养了300多名优秀中医药人才。
  总把病人当亲人
   2003年春天,河南省周口店市商水县55岁的朱池因脑中风身患偏瘫,在外地医院治疗了好长时间,生活还是不能自理。其丈夫郭坦从网上听新疆的一位朋友介绍,便驱车数百里来到郓城县中医院,王卿军安排其入院以后,把朱池当做自己的亲人,在精心治疗的同时,还帮助朱池翻身,擦洗身体。经过两个多月的针灸康复理疗后,朱池能扔掉拐杖,独立行走了。感激不尽的郭坦夫妇用一面锦旗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康复神针、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百姓知音。”
   随着王卿军知名度的提高,外地来郓城找王卿军诊治的病人越来越多。王卿军每天诊治的病人都在100多人次。不同于其他科室的是,针灸、康复训练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动腿,一天下来,王卿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一口,但他对病人如亲人,从来没有对病人冷眼相看或拒之门外。王卿军还从自己不高的工资中救济了不少贫困家庭的患者。菏泽沙土集一3岁的患儿因打针造成坐骨神经损伤,走路一瘸一拐,家人十分痛苦。该患儿入院后,王卿军了解到其家庭困难,就从自己家中经常捎来生活用品,并请示医院减免了这名小患者的部分医疗费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名患者行走自如,患者的家长拉着王卿军的手说:“您是俺家的大恩人,啥时也忘不了您。”
   王卿军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敬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他本人多次获得县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县第四批专业人才称号,2002年被评为市青年岗位能手和服务标兵,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2009年又被评为市优秀中医药人才。
  通讯员 王金鹏 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