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02月1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招工”缘何成了“找工”?

近日,单县有关部门召集县内企业策划举办春季招工大会。为保障企业招足招满工人,县里不得不给基层劳保所下达 “硬性指标”,即便这样,一些企业仍担心招不齐人。
   近年来,“招工难”,特别是春节过后的 “招工难”现象颇受社会关注。据报道,近日,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公布的2011年春季企业用工需求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7.2%的企业认为今年春季招工会有较大困难。
   江苏显现的还只是全国“招工难”现象的冰山一角。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工”成了“找工”——据悉,上海有近400辆长途客车奔赴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接农民工;广东东莞一些乡镇政府组织企业远赴广西、湖南等地开辟人才招揽渠道,通过建立“连襟”稳定劳务关系;重庆、广州等地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到本地和外地劳务市场招聘、发动老员工从家乡带人、到劳务输出基地招聘等办法已成为许多企业招工的首选。
   “招工难”有其必然性。
   笔者从来单县招工的企业和外出打工的目标不难发现,“招工难”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如玩具制造、纺织、制衣制鞋、印刷造纸等。由于许多企业普遍存在“三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低),故而这些企业对于加薪持“低调”态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100元工资的上调就可能导致企业无利可图。企业的工资不高,人员的大进大出和企业劳务资源的不稳定就不可避免。
   除工资因素外,“招工难”还源于务工者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与父辈们不同,80后、90后的农民工新生代,除了在城市获取工资收入之外,还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希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结婚、生子、医疗、劳保、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使之选择就地就近从业,而不是远走他乡。
   事实上,目前多数地方已具备了不必外出务工的条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包括种粮、农机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支农惠民政策,大多数与“三农”有关的从业者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如果扣除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许多人在农村获得的实际收入与外出打工的净收入相差并不大。再加上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逐年加大,许多人已不必前往东部沿海地区从业。国家统计局一项调研显示,2004年前后东部地区工资比西部地区平均高15%,而2010年的这一比例仅为5%。
   一面是“招工难”,另一面却是“就业难”。根据一项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每年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农村尚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有关专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招工难”是国家经济企稳向好的一个表现。从江苏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持续向好使该省招工计划企业比例增幅创2006年以来新高。而中科院研究员普遍认为,2011年的“招工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因为沿海地区通货膨胀的问题比中西部更加突出,住房等成本增长很快。
   无论怎么看,不论怎么说,“招工难”向全社会传递了多重信号。单县人保局负责人认为:必须大力改善工作条件、改变择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共享用工信息,再不能让必然出现的“招工难”继续蔓延。通讯员刘厚珉记者王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