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12月0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那一刻,他未感到寒水刺骨

三名儿童和一名年过花甲的老人不慎同时落水,生命危在旦夕。十四岁少年刘培旭循声飞奔过去,未及脱掉衣服,不顾自身安危,奋勇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
  …
  开栏的话
   目前,道德建设正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平安和谐、人和人能互相帮助的社会里,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让人担忧。道德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关系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幸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奉献与付出。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辟“善行义举感人心”栏目,重点报道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那些感动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期待用我们的报道,为菏泽的社会道德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隆冬时节,刺骨的寒风从耳边扫过,不禁让人寒颤。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季里,一位不识水性的少年刘培旭勇救4名落水者,其义举奏响了一曲感人的赞歌。
  不识水性
   11月20日,北风呼啸,冬雨连绵,使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
   家住牡丹区沙土镇孙堂村的刘培旭去村头爷爷家吃午饭。这天正好刘培旭的姑姑刘爱梅回娘家,刘培旭便和姑姑还有大伯家的妹妹在门口玩耍。
   “有人掉进河里了!”闻言,刘培旭和姑姑刘爱梅、爷爷刘焕金急忙往附近的河边跑。原来,刘培旭爷爷家附近有一条小河,由于刚下过几场雨,河里的水比较深。
   刘培旭跑在最前面,跑到河边时看到,河里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两只手分别抓着两个孩子往岸上推。一辆电动三轮车在水中只露出一个反光镜,而偏向河中心还有一个小女孩,在水中上下漂浮,情况十分危急。
   见此情形,刘培旭顾不得天冷水深和自己不会游泳,毅然跳入刺骨的水中。他先从筋疲力尽的老人手里接过已经被河水淹没的小男孩,送到岸边,递给后来赶到的姑姑。又再一次下水,去救另一名快要沉入水底的幼童,越靠近孩子,水就越深,水很快就超过了他的胸口。终于,就在水将要没过这个不会游泳的14岁少年的头时,他抓住了已经快要失去知觉的幼童,把他抱回到岸边。最后他又第三次下水,把老人和她抱着的2岁多的孩子拉向岸边,并扶上岸。
  源自本能
   12月5日,记者冒雨来到刘培旭救人的现场,看到这条河河岸陡峭,河水深约在1.5米以上。
   “有人说,下河救人是最危险的事,你连续三次跳进河里,救了三名儿童和一位老人,不害怕吗?”
   对于记者的提问,14岁的刘培旭平静地回答说:“河水的确很深,跳进河水里救人那一刻我没多想,就没感到害怕。”
   14岁的刘培旭不会游泳,但在危难之间,他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就跳进了冰冷的水里。“那一刻,真的没感觉到水是凉的。”刘培旭说,从听到有人喊救命,到跑去跳水救人,他都是潜意识下的反应。
   看到人救上来了,刘培旭怕耽误回学校的时间,急忙跑回爷爷家换衣服。“那时候才觉得冷,打了几个哆嗦。”刘培旭说。换好衣服吃完饭后,他就回学校上课了,救人这件事也没再提起。
   “要不是我的一个朋友问我刘培旭救人的事,我还不知道呢。”牡丹区沙土镇东方中学副校长赵宗君说。
  至美大爱
   “刘培旭同学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他的高尚行为我们全家一辈子也不会忘。”被救老人的儿子赵立强说。
   14岁的刘培旭是牡丹区东方中学初二·三班的学生,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是个和善朴实而又言语不多的汉子。父辈们的纯朴善良深深地影响了刘培旭的成长。
   刘培旭的救人义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月1日下午,牡丹区教育局在沙土镇东方中学召开表彰大会,授予舍己救人的刘培旭“见义勇为好少年”荣誉称号,给予1000元的奖励,并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向刘培旭学习的活动。
   “我没觉得做了了不起的事,下水救人,是我应该做的事!”刘培旭告诉记者。说这话时,刘培旭非常镇静。而被救的三个孩子和老人,由于救援及时,他们的身体没有受到严重伤害。“我和孩子掉进河里时,就觉得一懵,不知道咋回事了。幸亏是那位少年,要不是他我们……”落水老人宋贵福饱含热泪地说。 记者晁会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