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12月0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单县强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本报讯 (记者常慕城)单县自2007年开始进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的种植模式,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是将小麦机收、玉米免耕直播、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以及适时播种、节水灌溉、简化高效施肥等农艺技术集成,实现简化作业、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培肥地力、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
2008年以来,单县三次承担省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先后在莱河、高老家、曹庄、黄岗设立了农机科技示范园。2011年县农机示范园建设列为全县农业重点建设工程,每个乡镇、办事处都建立了示范点,使保护性耕作技术从试验示范阶段逐步转入辐射推广阶段。围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演示观摩会、组织广泛的宣传活动,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进村、入户、上炕头”,让农民了解技术原理,掌握技术要领,学会机具操作,看到增收事实,全面提高认知度和接受能力。
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重增加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截止到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机具已发展到2750台件。大力推广“一条龙”作业模式,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使用效率。夏季实施 “小麦联合收获、玉米贴茬免耕播种”,秋季实施“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做到机具合理配置,作业成龙配套,使上下生产环节科学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利用率。突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撑体系。在土壤测定、品种改良、病虫草害控制、施肥措施优化、测产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农艺专家的作用,同时联合多种技术服务力量,探索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连续几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2011年单县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已发展到21万亩。按连续三年的测试平均计算,在整个小麦、玉米生长周期中可节水1~2次,每亩节省化肥投入30余元,节省作业费20元,人工费15元,增产小麦45公斤、玉米35公斤。全县累计增产节支4935万元。由于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量减轻劳动量,节省大量人力,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非农业收入,促进了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由于减少了秸秆焚烧和堆积,净化了空气,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
2008年以来,单县三次承担省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先后在莱河、高老家、曹庄、黄岗设立了农机科技示范园。2011年县农机示范园建设列为全县农业重点建设工程,每个乡镇、办事处都建立了示范点,使保护性耕作技术从试验示范阶段逐步转入辐射推广阶段。围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演示观摩会、组织广泛的宣传活动,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进村、入户、上炕头”,让农民了解技术原理,掌握技术要领,学会机具操作,看到增收事实,全面提高认知度和接受能力。
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重增加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截止到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机具已发展到2750台件。大力推广“一条龙”作业模式,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使用效率。夏季实施 “小麦联合收获、玉米贴茬免耕播种”,秋季实施“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做到机具合理配置,作业成龙配套,使上下生产环节科学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利用率。突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撑体系。在土壤测定、品种改良、病虫草害控制、施肥措施优化、测产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农艺专家的作用,同时联合多种技术服务力量,探索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连续几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2011年单县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已发展到21万亩。按连续三年的测试平均计算,在整个小麦、玉米生长周期中可节水1~2次,每亩节省化肥投入30余元,节省作业费20元,人工费15元,增产小麦45公斤、玉米35公斤。全县累计增产节支4935万元。由于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量减轻劳动量,节省大量人力,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非农业收入,促进了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由于减少了秸秆焚烧和堆积,净化了空气,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