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03月3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2]
当我们离家的时候
□ 田原珺
匆匆打点行囊,登上北去的列车,忽然有种莫名的伤感:一个寒假怎么转瞬即逝?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未帮妈妈做完就要踏上归程,一种无言的牵挂便在心头缠绕了。
沿途的温暖需要用心来记叙。我们这一代90后的孩子,小时候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能够旅行,结交更多朋友,可以欢呼自己的自由。很快地,我们走过了小学。学校对面的胡同曾是我们一群孩子嬉闹的地方,吃饭时间到了,父母会亲切地喊我们的小名,呼唤我们先回家吃饭;校门口的蛋糕房曾散发醇香的奶油气息,我们会拉着父母的衣角,撒娇说要吃糕点,他们说吃多了会蛀牙,但看到我们扬起的笑脸,又不禁会为我们买块可爱的小蛋糕。
很快地,我们走过了初中。和好朋友一起坐班车,路上也不忘抱怨两句作业怎么这么多,会记下老师说的那句 “世上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哪个方向走”。到公交站牌,看到父母已在那里接我们,他们接过我们的书包,听我们讲学校发生的事情,随我们的欢喜而快乐;当我们遇到不快,他们会耐心地开导,任我们率性而哭,而笑;他们为我们准备好可口饭菜,他们提醒我们上课坐姿要正确,眼睛不要离书本太近,他们一遍一遍地提醒我们路上注意安全。
很快地,我们走过了高中。这时候,学习压力大了很多,在学校要求住校的那段时光,我们不常回家,刚开始天天打电话,后来熟悉了新的环境,通话不如往日频繁。当有一天,和好朋友闹了点矛盾,心情不好,我们想起了忙碌的爸妈,就拨通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大哭了,我们下了晚自习看到爸妈带着一包好吃的好喝的来看我们。他们带着我们和朋友去吃饭,听我们开玩笑,偶尔也加入我们的谈话;我们取得成绩,他们会庆祝和鼓励;遇到坎坷,他们会安慰和支持。他们总是这样无条件相信我们,所有默默的付出,都只为我们平安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我们那时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能力考一个远一点的大学,越远越好。
很快地,我们走进了大学,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城市,远离了温暖的家和疼爱我们的父母亲人。我们带着梦想启程,却未曾想到,留下的是多少思念与牵挂。
龙应台曾说过:“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初看这些文字,心里不免一阵心酸。忽然想起自己在外求学的几年,总忍不住经常告诉妈妈大学发生的故事,有一次我告诉她:“我给您打电话太频繁了,以后一周一次好了。”电话那头的妈妈笑了,我那周确实只打了一次,但是说到手机没电。后来,她会先给我发个短信询问。我就说她,打个电话还那么麻烦,直接打来不好?“妈妈怕影响你学习呢。”我知道,她是想我了。
有一次,我提前下课就给她打电话,她接到很诧异的样子:“你这节不是有课吗?”
“你怎么知道的?是提前下课了。”
“我都打印下你的课表了。”
我一时语塞,眼眶湿润。
父母常安排我们吃好穿暖,他们自己节省,总想给我们最好的生活;他们开始关注我们所在城市的天气,关注我们所学专业涉及的内容,开始用Email给我们写“家书”,开始在网上给我们留言。而岁月催人老,他们的动作没了年轻时的轻捷,他们的容颜被时光留下吻痕,他们的黑发也染上了岁月的风霜……我们应像小时候他们对我们那样,奔跑时,多等等他们,常问问冷暖。
我始终明白,没有父母之爱,成长也就无所依附。幸运的是,我和父母既可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坦诚相待。正如记忆中的那样,无需刻意记起,只是从未忘记。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值得纪念的事情或许并不多,但至少这段回忆够深刻。那些快乐或不快,都像饮第一遍茶一样,浓到淡时已自然回甘,陪我饮茶的是他们,陪我成长的也是他们。
新的一天,我们将在另一座城市学习、生活。离家后的滋味甘苦自知,虽然离开这些亲爱的人们有太多不舍,仿佛从古老温和的时光里抽身而出,一瞬间时光静默。但当我们离家的时候,请记住我们爱您们,亲爱的父母;请相信,我们会深深记着这份爱,彼此珍重。
离家,就是为了更好地爱家。作为我们90后一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也都是一样的吗?
匆匆打点行囊,登上北去的列车,忽然有种莫名的伤感:一个寒假怎么转瞬即逝?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未帮妈妈做完就要踏上归程,一种无言的牵挂便在心头缠绕了。
沿途的温暖需要用心来记叙。我们这一代90后的孩子,小时候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能够旅行,结交更多朋友,可以欢呼自己的自由。很快地,我们走过了小学。学校对面的胡同曾是我们一群孩子嬉闹的地方,吃饭时间到了,父母会亲切地喊我们的小名,呼唤我们先回家吃饭;校门口的蛋糕房曾散发醇香的奶油气息,我们会拉着父母的衣角,撒娇说要吃糕点,他们说吃多了会蛀牙,但看到我们扬起的笑脸,又不禁会为我们买块可爱的小蛋糕。
很快地,我们走过了初中。和好朋友一起坐班车,路上也不忘抱怨两句作业怎么这么多,会记下老师说的那句 “世上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哪个方向走”。到公交站牌,看到父母已在那里接我们,他们接过我们的书包,听我们讲学校发生的事情,随我们的欢喜而快乐;当我们遇到不快,他们会耐心地开导,任我们率性而哭,而笑;他们为我们准备好可口饭菜,他们提醒我们上课坐姿要正确,眼睛不要离书本太近,他们一遍一遍地提醒我们路上注意安全。
很快地,我们走过了高中。这时候,学习压力大了很多,在学校要求住校的那段时光,我们不常回家,刚开始天天打电话,后来熟悉了新的环境,通话不如往日频繁。当有一天,和好朋友闹了点矛盾,心情不好,我们想起了忙碌的爸妈,就拨通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大哭了,我们下了晚自习看到爸妈带着一包好吃的好喝的来看我们。他们带着我们和朋友去吃饭,听我们开玩笑,偶尔也加入我们的谈话;我们取得成绩,他们会庆祝和鼓励;遇到坎坷,他们会安慰和支持。他们总是这样无条件相信我们,所有默默的付出,都只为我们平安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我们那时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能力考一个远一点的大学,越远越好。
很快地,我们走进了大学,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城市,远离了温暖的家和疼爱我们的父母亲人。我们带着梦想启程,却未曾想到,留下的是多少思念与牵挂。
龙应台曾说过:“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初看这些文字,心里不免一阵心酸。忽然想起自己在外求学的几年,总忍不住经常告诉妈妈大学发生的故事,有一次我告诉她:“我给您打电话太频繁了,以后一周一次好了。”电话那头的妈妈笑了,我那周确实只打了一次,但是说到手机没电。后来,她会先给我发个短信询问。我就说她,打个电话还那么麻烦,直接打来不好?“妈妈怕影响你学习呢。”我知道,她是想我了。
有一次,我提前下课就给她打电话,她接到很诧异的样子:“你这节不是有课吗?”
“你怎么知道的?是提前下课了。”
“我都打印下你的课表了。”
我一时语塞,眼眶湿润。
父母常安排我们吃好穿暖,他们自己节省,总想给我们最好的生活;他们开始关注我们所在城市的天气,关注我们所学专业涉及的内容,开始用Email给我们写“家书”,开始在网上给我们留言。而岁月催人老,他们的动作没了年轻时的轻捷,他们的容颜被时光留下吻痕,他们的黑发也染上了岁月的风霜……我们应像小时候他们对我们那样,奔跑时,多等等他们,常问问冷暖。
我始终明白,没有父母之爱,成长也就无所依附。幸运的是,我和父母既可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坦诚相待。正如记忆中的那样,无需刻意记起,只是从未忘记。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值得纪念的事情或许并不多,但至少这段回忆够深刻。那些快乐或不快,都像饮第一遍茶一样,浓到淡时已自然回甘,陪我饮茶的是他们,陪我成长的也是他们。
新的一天,我们将在另一座城市学习、生活。离家后的滋味甘苦自知,虽然离开这些亲爱的人们有太多不舍,仿佛从古老温和的时光里抽身而出,一瞬间时光静默。但当我们离家的时候,请记住我们爱您们,亲爱的父母;请相信,我们会深深记着这份爱,彼此珍重。
离家,就是为了更好地爱家。作为我们90后一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也都是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