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03月3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中国麒麟文化渊源之谈

一、古今对麒麟的认识
   麒麟,单称麟,商周古文写作麐,战国时写作骐麟,汉代以后统一写作麒麟。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历来被视为“仁义”、“吉祥”的象征。麟被誉为仁圣之兽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年前后的 《诗经·麟之趾》就是以麟之德来赞颂王孙公子的,说明当时麟已被赋予仁、德的品格。此外如 《公羊传》、《礼记》、《大戴礼记》等等也都是如此看待。以至《史记·孔子世家》云:“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把麒麟看成天人和谐的象征。此外麒麟还被誉为英杰人物的象征。如西汉之初,皇帝刘邦在未央宫建造了麒麟殿,汉宣帝建麒麟阁,将功臣像画在阁中,以麒麟来比喻功臣。后来,麒麟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多。“麟趾呈祥”喻结婚,“育麟有庆”喻生贵子,“麒麟祥瑞”、“麒麟丹桂”等来形容吉祥平安。
   但是麒麟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据《尔雅》所言:“麟,麇身、牛尾、一角。”反映出麟是以鹿科獐子为基本原型的。《说文》又言:“麟,大牡鹿也。”是说麟为大公鹿,这就比獐子要大的多。南朝学者顾野王在其《玉篇》中云:“麟,大麚也,麇身,牛尾,马蹄,狼额,五彩,腹下黄,高丈二。”如此说,麟已成为獐子、牛、马、狼的综合体。按《说文》:“麚”也是大公鹿。但麒麟形象已由鹿科獐子演变成身高丈二的大公鹿。麟具备了牛、马、鹿、狼等多种动物的特性。从汉代多种形态的玉、石等麒麟造型看,有的像羊头、鹿身、马蹄、牛尾(陕西出土玉麒麟),有的像鹿头、马身、牛尾、羊腿,有的带有双翼(石刻麒麟),有的像带一角的骏马(陕北东汉画像),有的像羊头、鹿身、马尾、羊蹄、凤翅、一角等等。
   这些动物形象在自然界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古人造就麒麟这种动物的依据只能是图腾。这反映出麒麟最初曾是以鹿、獐子、牛、羊、马等多种养殖动物为图腾的一种综合图腾。图腾即上古时期每个氏族的一个崇拜物,即认为本氏族与这个崇拜物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并受这个崇拜物的保护。这个时期究竟有多少图腾崇拜,是根本无法弄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不断融合统一,众多的图腾崇拜逐渐融合成麒麟、龙、凤、龟等四大图腾。从麒麟所包含的羊、牛、马、鹿等几种动物形象来看,其都是近万年来人们容易捕获且性温易训的动物。
   后来,以羊、牛、马、鹿为图腾的氏族形成部落,其综合图腾成为麒麟。约在公元5000年前后,麟、凤、龟、龙又合并入龙凤图腾之中,麟、龟遂成为人们尊崇的灵物。商周之际,血缘家族的祖宗崇拜代替了图腾崇拜,麟、凤、龟、龙四大综合图腾遂被时人尊为四灵。西周、春秋、战国800年间,文献中不绝四灵出现的记载,其图腾崇拜的影子可见一斑。秦汉以后,龙凤二灵被皇家占有,麟龟二灵成为全民的崇拜。元、明之后,龟灵的地位在民间消失,唯有麒麟之灵慢慢发展为麒麟文化,且愈演愈大,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二、古大野泽是麒麟文化的源生地
   说大野泽是麒麟文化的源生地,有以下几种理由:
   理由一:以鹿为图腾的氏族生活在大野泽一带。古人生活离不开水。菏泽境内菏泽、雷泽、孟渚泽、大野泽等四泽周围和济水、菏水、沮水、羊里水等十三条河流两岸为太昊、少昊、伏羲、炎帝、黄帝等氏族和尧舜禹等部落的生息之地。其中各种鹿科动物亦生活在水草丰美的泽边水岸。2008年春在古大野泽西发掘的帝尧陵遗址中,就出土大批距今5000--3000年前的各种动物骨骼,包括大量鹿角、鹿骨、羊骨、牛骨、马骨等。由此可推测上古时此地有一族以鹿科动物为图腾是肯定的。春秋时大野泽西(今菏泽城东北)就有鹿城,乃上古传下来的古地名,今牡丹区孔集龙山遗址就是其地,这应是以鹿为图腾氏族最早的居地。后来鹿族又融入了以牛、马为图腾的氏族,演变为综合图腾麒麟。这个由鹿、牛、羊、马等氏族组成的麒麟图腾氏族距大野泽是不会太远的。
   理由二:以羊、牛、马为图腾的炎帝族长期生活在大野泽周围。史载,炎帝生于常羊,姜姓。学者考证常羊是古羊里水岸边的地名,即今鄄城县王堌堆。羊里水源于黄河,流经濮阳、鄄城(常羊),过雷泽、大野泽,是炎帝族的发祥之水。炎帝姜姓,最初以羊为图腾可见;炎帝人身牛首,又以牛为图腾可知。后来以羊、牛为图腾的炎帝氏族融合了以鹿为图腾的氏族产生了新的部落图腾麒麟,使得其形象含有鹿、羊、牛、马等动物特征。这个以麒麟为图腾的部落居住地应距鹿城不会太远。甲骨卜辞《合集》36836片有“麐”之地名,《合集》36835片麐字带水旁(左氵右麐),表示这个麐地在水边。商代最后两王帝乙、帝辛都曾在麐地游猎,这个麐地应在古大野泽边,是麐族的世居地。今巨野县东麒麟镇获麟台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古大野泽南岸,应是古麐族的原居地。
   理由三:西狩获麟之地在大野泽边。《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西狩获麟于大野”明确地说明了麟是在古代大野泽附近发现。至于此麟长什么样,《左传》没有说。《公羊传》言此麟是“有麕而角者”,即这个麟是有角的獐子。獐子无角,此物有角,孔子真见,不会有误。《史记·孝武本纪》云:“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麃就是麋鹿。麋有一角称麟这是可信的。看来孔子所见之麟也应是变异的独角麋鹿。这种独角的麋鹿具有麇身、牛尾、一角的特点,确像古人传说中的四灵之长--麒麟。
   《春秋左传》中多次记载大野泽、孟渚泽麋鹿成灾的文字。唐人孔颖达说:“麋喜水,鲁国多有。”所以,在大野泽捉到变异的麋鹿是有大环境依据的。对这只独角麋鹿,孔圣人对照四灵,称之为麟,是不奇怪的。
   理由四:麟冢在大野泽边。叔孙氏的家人在大野泽边打死麒麟,是孔子把它埋葬在大野泽边的麐地。《孔子家语》说,孔子看到死麟后十分悲痛,死麟被叔孙氏取之。《左传》说,孔子见到打死的麟后十分悲痛,“然后取之”。以这二种说法进行比较,对这只神圣的死麟应是孔子及弟子 “取之”,然后把它从国都曲阜郊区运回大野泽边埋葬。以孔子的学识,葬地应是大野泽南岸的麐地,即今巨野县东麒麟镇麒麟台龙山文化遗址。自《左传》问世,传世文献皆云西狩获麟于大野泽。北朝《国都城记》云:“巨野故城东十里泽中有土台,广轮四五十步,俗云获麟堆。”堆,即土墩、土冢,意即西狩获麟之冢。当地人说为堆,实为孔子葬麟之地。从唐元和学者韦表微《获麟冢铭》可知早在此之前,已有人在麟冢上筑台,曰获麟台,从此,获麟台之名掩盖了获麟堆之名。自唐初《括地志》以来,如《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名胜志》、明万历 《兖州府志》、清《古今图书集成》及曹州府县方志,无不记载麟冢在县东十二里,即 《国都城记》中之获麟堆,唐以后的获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