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03月3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岁月留痕

——

民俗抒情片《梦回台儿庄》观后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段视频,首先是名字 《梦回台儿庄》吸引了我,打开之后很快响起的凄美的歌声,更让我忍不住凝神屏息地看了下去,直至结尾,才知道是我曾经认识的民俗学者山民先生编导的作品。紧接着,菏泽电视台也播出了这部片子,于是坐下来再看一遍,更从心底生出许多感慨。
   初识山民先生,是源于几年前的一次民俗调查。那时的山民先生是山东省民协副主席,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民间文化论坛》主编。近来听说 《梦回台儿庄》,是他退休回家乡后的一部作品。
   《梦回台儿庄》是一部抒情风格的民俗电视片。片子虽只有半小时,却浓缩了一位84岁的女性人类学家对故乡70年的怀恋。当地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信息尽皆收入其中。那乡愁似纺车抽出的纱线,缱绻地缠绕在纱锭上,犹如解说词中那绵长的回声:“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你是否还是旧时模样?你是否还是旧时模样?”片子开头是一河灯光渔火向我移来,滔滔流水声里,忽有如怨如慕的民歌声从远方响起,然后又是一声接一声杜宇的啼唤……
   几乎整部片子都是这样,在诗韵的徜徉中,给远方的游子增添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乡愁。
   片中,民间歌舞、地方戏曲、踩高跷、说书、生产习俗、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纤夫号子、民族服饰等等,许多日渐消失的民俗风情,都融进了台儿庄游子的魂梦里,犹如串起的一颗颗闪亮的“民俗珍珠”。一个14岁离开故乡的女孩,70年的思乡之情里,包含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啊。那墙头上的黄猫,磨房里的黑驴;那池塘里荷花的娇红,那山地里油菜花的嫩黄;还有那唱着小曲纺棉花的母亲……都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到屏幕上。
   “一只小船哟喂往南摇那个呢,半船那个葫芦半船那个瓢哟喂,半船那个红樱桃那个哎嗨嗨哟……”“二月二,敲瓢叉,十窝老鼠九窝瞎……”“小二妮呀,拔草根呀,拔了草根喂驴驹呀,驴驹长大了,二妮出嫁了……”鲁南大鼓、鲁南坠子、柳琴戏、《人灯舞》,一声声演唱,纯朴得令人神往;一口口乡音,亲切得让人泪流满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台儿庄毕竟是菏泽的近邻,许多风习民情是如此的相近。看着《梦回台儿庄》,我心头浮起的记忆的碎片,犹如一串串残损的甲骨文,该怎样拼接那份美丽的永恒啊!一转眼才发现好多绳结早已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不知在为谁记录和承载什么,记忆深处放不下的,总是那种不易释怀的落寞。
   山民先生深知,民俗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独有的生活文化,这个地域、这个民族的人注定要在这一生活文化的模塑下长大;这一地域独特的语言、生产、生活,必定会深深地烙印在这个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他形成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我想,用《梦回台儿庄》里的民歌、民舞、民情、民俗在给人回忆和心灵慰藉的同时,唤起观众对那已经失去和即将失去的民风民俗的珍爱,唤起他们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也许正是山民先生写入脚本、摄入镜头的一份苦心。
   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