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05月0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昔日“草根”成大树

——郓城机械制造产业“淬火”“升级”再加速
在郓城恒基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骨干樊祥辉和工友们正操作着双面数控卧式铣镗床。樊祥辉介绍说:“双面数控卧式铣镗床上方就是起重机,生产时用起重机上件,几吨重的台车架,10多米的臂架都在这个生产线完成,咱这设备下来的产品,精确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如此高的精度让记者颇为吃惊。据恒基副总李印存介绍,今年该公司花费2000余万元,引进了3台这样的数控双面铣镗床。
   “公司在对高新设备的投资上从不吝啬,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精、大、稀的实验、加工、检测设备,公司技术中心已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技术中心’”,总经理郑洪波如是说。在恒基、宏发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郓城县整个机械制造加工业的30余家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改投入为着力点,不断引进前沿技术和设备,推动了行业生产工艺的升级更新,并且伴随着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行业的产业链拉长,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一改过去产品和销售渠道单一的经营模式。
   以恒基机械为例,其销售收入在2008年只有6000万,而到2011年时销售收入已达5亿元,产品种类也增加到900多种,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恒基机械也因其多元化的经营策略而渡过难关。
   “公司二期工程上的是日本的先进设备,原来每个车间用工100多,现在整个车间仅用20人,人虽然少了,但产能却增加了。”郓城宏发机械制造公司总经理王秀占说。郓城机械加工产业正实现从外观升级、生产线升级到管理升级的跨越。
   在郓城县黄集钢球工业园区,记者了解到,在这里每天有数百吨来自周边地区的钢球被“回炉深造”,经过重新精研、淬火、抛光,质量档次和精度范围大幅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成为客户青睐的“抢手货”。
   据郓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郓城县的钢球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年发展、壮大、聚集、提升,钢球产业已成为郓城机械加工行业的重要一环。全县钢球生产企业400余家,产品包括碳钢、轴承钢、不锈钢钢球等7大系列,涉及上百个品种,是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精密仪器、仪表、摩托车等行业的配套产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韩国、乌拉圭等国家和地区。目前,郓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球生产基地。
   随着郓城县机械加工企业的加速扩张,行业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其对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需求层次大幅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提升人才培养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挂靠国内机械龙头老大山一重工、中联重科培训技术骨干,高薪招聘供方管理、生产和销售精英,新形势下,郓城宏发机械、华鑫重工、翔达机械等大型机械制造企业都采用了定向培养和吸收引进并举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用工较大的企业同各类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根据用工需求向学校提供培养规格,委托学校进行培养,多家企业从国内知名大型机械制造公司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的企业管理、技术研发人员,这些人员为迅速发展的郓城机械制造企业向全国一流水平迈进起了重要作用。
   针对员工中管理和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各企业都不惜重金培训员工。恒基聘请了7人的专家顾问团对员工进行培训,有的员工还被送到高等院校进修,仅恒基去年就花费了30万元培训费,对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进行了普遍培训。
   在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市场萎缩、举步艰难的情况下,郓城机械加工产业依然保持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审视郓城机械制造业崛起的历程,可以说,正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与政府协调服务这只“有形之手”的配合协作,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铺就了坦途。
   近年来,郓城县对机械制造业大力实施“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发展思路,把现代制造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使产业链条越拉越长,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昔日“草根”今成大树。通讯员李晓龙刘考勇记者郑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