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5月2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矿 山 耕 耘 人
——郭屯煤矿一线矿工速写
井下煤炭开采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鲜少有人了解矿工的生活:
他们,或已有多年下井经验,或刚迈出大学校门;
他们,习惯待在井下近千米的空间,把青春和激情献给光明事业;
他们,时常在完成井下作业后睁着熬红的双眼,拖着疲惫的身躯匆匆奔回宿舍,路灯下拉长的身影,年轻却略显老迈……
踏实肯干、自我加压、默默奉献,是他们的共同点。
在郭屯煤矿,就有这样一班矿山耕耘人!
有家的“单身汉”
晚上8点,值班人员第6次拨通了综掘五区区长王善荣的电话,话筒那端传来 “嘟嘟”的声音,他还没有上井。晚上10点,值班人员第8次拨通王善荣的手机,他依然没有上井。是的,王善荣就是这样,白天忙、晚上忙。妻子说他“有家不回”,孩子说他 “老不回家”,工友们说他是 “回不了家”。用王善荣妻子的话说,他就是“有家的单身汉,不回家的大忙人”。
2011年的一天,王善荣的妻子回了济宁娘家,王善荣就索性吃在工区、睡在工区。周六,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想回家看看父亲,回到家,大门却锁得紧紧的。没办法,孩子只好在外面等,可是等到天黑也不见父亲回来。孩子急哭了,就跑到工区耗着。工区值班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把电话打到了井下,王善荣只说了一句“等处理完综掘机二运的皮带,我就上井”,就挂了电话。
10点了,王善荣没有上井;12点了,他还没上井……
孩子困了,熬不住了,睡在了工区里。王善荣上井后看到熟睡的孩子,泪水不由地滑落了下来。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工作习惯”,第二天井照样下,活儿照样干。
妻子回来后,孩子一肚子委屈,使起了“小性子”:“我不要这样的爸爸,他是个不称职的爸爸。”妻子看着委屈的孩子,无奈地埋怨道:“老王啊,咱家里,你也就是个名誉家长。” “打铁先要自身硬”,王善荣带出了一支“猛虎”掘进队伍,被评为公司2011年度“六好区队”、郭屯煤矿“六好单位”第一名,他本人也多次受到嘉奖。
扎根矿山的大学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真实刻画了菏泽煤电大学生们扎根矿山、献身煤海的心路历程。而吸引他们、成就他们梦想的动力之源就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年轻的学子们怀抱着“能源报国、奉献鲁能”的梦想,在水浒英雄故里、八百米煤海深处挥洒着热血和青春。姜允清,2008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井建设专业,就是这一大学生群体的典型代表。
2010年12月4日凌晨6∶30,1301工作面切眼突发涌水,最大涌水量约每小时600立方米,而工作面水仓最大排水量却仅为每小时400立方米。险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安全,就是生命!现场跟班的姜允清立即带领当班职工指挥排水,三台卧泵、4台75KW排水泵同时开启,却依然不能满足排水要求。不断上涨的水位将卧泵的电机逐渐淹没——一台,两台,三台卧泵在十分钟内先后因电机进水停止工作,水位迅速上涨。
姜允清指挥其他人员先行撤离,自己和一名机电维修工继续抢修排水泵,在抢修无望的情况下,与矿领导最后撤离水仓排水点。姜允清与8名留守职工从轨顺相继将7台排水泵接到临时排水点,组成最后的防线。矿领导来了,公司领导也来了,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最终在出水36小时后将涌水控制。看到下降的水位,姜允清这才松了一口气,拖着满身的疲惫上井。当妻子埋怨地问起他当时为什么没及时跟着撤出来时,他说:“关键时刻就要站出来,我们不出来带头干,到时候谁来抢救损失的财产?”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10年,姜允清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青团员”;同年,入选菏泽煤电公司十大新闻人物;2011年,姜允清被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硬汉“老刚”
他姓刚,正如他的姓一样,他是个刚强的硬汉。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也正是煤矿职工奋发图强,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缩影。他叫刚召勇,现任郭屯煤矿运搬工区生产一班班长。曾先后两次被评为郭屯煤矿“优秀共产党员”,三次被评为“优秀班组长”。
刚召勇在班里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电机车司机不够,他就是电机车司机;绞车司机缺员,他就是绞车司机;把钩工忙不过来,他就帮助推车;矿车掉道了,他就充当“起道器”的角色。去年秋天,有一段时间阴雨连绵,虽然穿着雨衣,一个小时不到浑身就会被冰冷的雨水湿透,煤山、矸石山以及运输轨道上到处是水,电机车易打滑,矿车易掉道。这给物料运输和矿车的供应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这种天气下工作,白班还好一点,夜班困难就更大。当时的夜班连续两天给井下供应矿车不足,严重影响了井下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区队领导决定提前倒班。
刚召勇临危受命,主动要求上夜班。他带领几名骨干成员一头扎到雨夜中,先把其他人员都安排在能遮挡一点风雨的岗位上工作,而他自己却在风雨中来来回回地为两台电机车打岔子、撒沙子、摘销、连环,始终忙碌在电机车的前头。电机车司机知道他双腿患有关节炎,心疼地说:“班长,你开一会儿车歇歇腿,我在下面打岔子。”刚召勇擦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我没事儿,你集中精力开好车就行了。”刚召勇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都说:“跟着这样的班长干,俺们心里踏实,不干出点儿成绩来,都对不起班长。”在刚召勇的带领下,生产一班安全、高效地完成了井下矿车的供应。
这点点滴滴记录了他们在广袤的巨野煤田奋斗的历程,也记录了新时期普通矿井职工甘当社会主义大厦的一砖一瓦,前赴后继,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就像是一缕缕阳光,释放着生命的能量,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谱写着新的篇章!
记者 张慧 通讯员 邹鹏
他们,或已有多年下井经验,或刚迈出大学校门;
他们,习惯待在井下近千米的空间,把青春和激情献给光明事业;
他们,时常在完成井下作业后睁着熬红的双眼,拖着疲惫的身躯匆匆奔回宿舍,路灯下拉长的身影,年轻却略显老迈……
踏实肯干、自我加压、默默奉献,是他们的共同点。
在郭屯煤矿,就有这样一班矿山耕耘人!
有家的“单身汉”
晚上8点,值班人员第6次拨通了综掘五区区长王善荣的电话,话筒那端传来 “嘟嘟”的声音,他还没有上井。晚上10点,值班人员第8次拨通王善荣的手机,他依然没有上井。是的,王善荣就是这样,白天忙、晚上忙。妻子说他“有家不回”,孩子说他 “老不回家”,工友们说他是 “回不了家”。用王善荣妻子的话说,他就是“有家的单身汉,不回家的大忙人”。
2011年的一天,王善荣的妻子回了济宁娘家,王善荣就索性吃在工区、睡在工区。周六,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想回家看看父亲,回到家,大门却锁得紧紧的。没办法,孩子只好在外面等,可是等到天黑也不见父亲回来。孩子急哭了,就跑到工区耗着。工区值班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把电话打到了井下,王善荣只说了一句“等处理完综掘机二运的皮带,我就上井”,就挂了电话。
10点了,王善荣没有上井;12点了,他还没上井……
孩子困了,熬不住了,睡在了工区里。王善荣上井后看到熟睡的孩子,泪水不由地滑落了下来。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工作习惯”,第二天井照样下,活儿照样干。
妻子回来后,孩子一肚子委屈,使起了“小性子”:“我不要这样的爸爸,他是个不称职的爸爸。”妻子看着委屈的孩子,无奈地埋怨道:“老王啊,咱家里,你也就是个名誉家长。” “打铁先要自身硬”,王善荣带出了一支“猛虎”掘进队伍,被评为公司2011年度“六好区队”、郭屯煤矿“六好单位”第一名,他本人也多次受到嘉奖。
扎根矿山的大学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真实刻画了菏泽煤电大学生们扎根矿山、献身煤海的心路历程。而吸引他们、成就他们梦想的动力之源就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年轻的学子们怀抱着“能源报国、奉献鲁能”的梦想,在水浒英雄故里、八百米煤海深处挥洒着热血和青春。姜允清,2008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井建设专业,就是这一大学生群体的典型代表。
2010年12月4日凌晨6∶30,1301工作面切眼突发涌水,最大涌水量约每小时600立方米,而工作面水仓最大排水量却仅为每小时400立方米。险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安全,就是生命!现场跟班的姜允清立即带领当班职工指挥排水,三台卧泵、4台75KW排水泵同时开启,却依然不能满足排水要求。不断上涨的水位将卧泵的电机逐渐淹没——一台,两台,三台卧泵在十分钟内先后因电机进水停止工作,水位迅速上涨。
姜允清指挥其他人员先行撤离,自己和一名机电维修工继续抢修排水泵,在抢修无望的情况下,与矿领导最后撤离水仓排水点。姜允清与8名留守职工从轨顺相继将7台排水泵接到临时排水点,组成最后的防线。矿领导来了,公司领导也来了,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最终在出水36小时后将涌水控制。看到下降的水位,姜允清这才松了一口气,拖着满身的疲惫上井。当妻子埋怨地问起他当时为什么没及时跟着撤出来时,他说:“关键时刻就要站出来,我们不出来带头干,到时候谁来抢救损失的财产?”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10年,姜允清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青团员”;同年,入选菏泽煤电公司十大新闻人物;2011年,姜允清被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硬汉“老刚”
他姓刚,正如他的姓一样,他是个刚强的硬汉。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也正是煤矿职工奋发图强,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缩影。他叫刚召勇,现任郭屯煤矿运搬工区生产一班班长。曾先后两次被评为郭屯煤矿“优秀共产党员”,三次被评为“优秀班组长”。
刚召勇在班里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电机车司机不够,他就是电机车司机;绞车司机缺员,他就是绞车司机;把钩工忙不过来,他就帮助推车;矿车掉道了,他就充当“起道器”的角色。去年秋天,有一段时间阴雨连绵,虽然穿着雨衣,一个小时不到浑身就会被冰冷的雨水湿透,煤山、矸石山以及运输轨道上到处是水,电机车易打滑,矿车易掉道。这给物料运输和矿车的供应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这种天气下工作,白班还好一点,夜班困难就更大。当时的夜班连续两天给井下供应矿车不足,严重影响了井下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区队领导决定提前倒班。
刚召勇临危受命,主动要求上夜班。他带领几名骨干成员一头扎到雨夜中,先把其他人员都安排在能遮挡一点风雨的岗位上工作,而他自己却在风雨中来来回回地为两台电机车打岔子、撒沙子、摘销、连环,始终忙碌在电机车的前头。电机车司机知道他双腿患有关节炎,心疼地说:“班长,你开一会儿车歇歇腿,我在下面打岔子。”刚召勇擦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我没事儿,你集中精力开好车就行了。”刚召勇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都说:“跟着这样的班长干,俺们心里踏实,不干出点儿成绩来,都对不起班长。”在刚召勇的带领下,生产一班安全、高效地完成了井下矿车的供应。
这点点滴滴记录了他们在广袤的巨野煤田奋斗的历程,也记录了新时期普通矿井职工甘当社会主义大厦的一砖一瓦,前赴后继,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就像是一缕缕阳光,释放着生命的能量,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谱写着新的篇章!
记者 张慧 通讯员 邹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