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6月0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王为建:甘当乡村“维稳石”
30多年来,他走遍了当地方圆几十个村子和周边的一些省、市、县;他调解民事纠纷1060余起,解答法律咨询2万余人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600多万元。经他调处的矛盾纠纷,没有一件上访或民转刑——
5月22日,是王为建最开心的一天。这天,巨野县司法局为他的“王为建人民调解工作室”挂牌。这也是巨野县首个以个人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
王为建是巨野县柳林镇闫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一级调解员、“王为建人民调解工作室”主任。30多年来,小到邻里鸡毛蒜皮事,大到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王为建调解民事纠纷1060余起,70多对关系濒临破裂的夫妻经他调解破镜重圆,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600多万元。在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心目中,王为建就是一块“维稳石”,给大伙带来了踏实感。
法律知识是调解民事纠纷的“法宝”
今年57岁的王为建才思敏捷,口才极佳,尤其是说到诸如民法方面的知识,更是滔滔不绝。多年来,有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王为建烂熟于心,张口就来。
王为建说,过硬的法律知识和一副热心肠是他调解民事纠纷的 “法宝”。王为建在村里任党支部书记多年,闫河村是一个拥有1800多人的大村,村民之间发生纠纷矛盾都找他解决。从那时起,王为建就在村里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色。时间长了,王为建就意识到,调处矛盾纠纷,光有热情不行,还要有法律知识,矛盾双方才信服。为此,王为建不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除了平时向政法部门的同志请教外,还经常到法庭旁听审判,努力提高调解技能,为搞好人民调解工作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30年来,他自费购买了法律书籍500多册,长期订阅法制报纸杂志,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土地法》、《继承法》、《合同法》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现在,只要一接触矛盾纠纷,王为建就能马上对号入座,当场把有关的法律条文一字不差地讲给当事人听,然后依据法律和政策及时果断地处理,使双方心服口服。
“情、理、法”三结合是调解的技巧
家庭邻里纠纷,大多因利益之争而引起。对这类纠纷,他坚持依法调解,“一碗水端平”,强调邻里之间要讲乡里乡情,兄弟之间要讲血缘亲情,夫妻之间则要讲夫妻感情,做到了“情、理、法”三结合。
2007年8月份,闫河村70多岁的村民朱某某夫妇来到王为建工作室,一进门便对王为建说:“我俩是从柳林法庭来的,想叫你帮忙写个诉状,告俺二儿子不孝。”王为建让他们坐下后,倒了水递过去,耐心听他们俩诉说。朱某某疾病缠身,是不治之症,他们老两口共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六个孩子中只有二儿子不好好赡养老人,十多年来一直不过问老人的病情,并且二儿子的两个孩子也不搭理两位老人,朱某某本家亲属多次劝说不成,才想到法庭告他们的。
王为建给他们老两口劝说了一番后,要他们回家等着,并许诺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好的。王为建利用其二儿子怕丢人现眼的心态,专门把调解地点设在村调委会调解室,让村调委会成员全部参加,并通知村里人旁听。二儿子夫妻面对在场人的指指点点,羞愧难当,王为建感到时机成熟,冲着二儿子夫妻说:“天大地大父母的恩情最大,千不好万不好不孝敬老人最不好。你们夫妻要想在村里能待下去,就得好好照顾老人。”一番话吓得二儿子夫妻没一个敢吭声,围观的村民也是议论纷纷,二儿子夫妻赶紧向他的父母和王为建赔不是,最后向王为建表态:“叔,俺俩听您的,我父亲以前看病花的钱我该拿多少就拿多少,以后老人的事我该怎么管就怎么管。”第二天,二儿媳就把老人以前看病花的钱送到老人手中。
王为建说,爱面子是人之常情,有的当事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碍于面子,死扛硬撑,不肯认错,王为建除了讲事实、摆道理外,总是想法设法给双方当事人搭一个台阶,让他们顺阶而下,从而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跨省调解化干戈为玉帛
2008年7月,董官屯镇王平坊村村民张某某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打工时,不幸触电身亡,死者亲属一边连夜召集亲友一百余人陆续赶往河北,将死者遗体冰棺停放在厂区内,并搭起灵棚,拉出打持久战的阵势,人人怒气冲天,一边又求王为建帮助处理。
王为建赶到高碑店看到上述情景后,把死者亲属召集起来,说:“这是一场意外事件,难道你们这样做能让死者安息吗?要想解决问题,你们都不能乱来。”简短有力的话语暂时镇住了在场人员,随即他组织双方当事人从法、理、情上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五天的努力,成功解决了这起因意外死亡引起的赔偿纠纷。通讯员 谢新华 李奎保 记者 苏成华
5月22日,是王为建最开心的一天。这天,巨野县司法局为他的“王为建人民调解工作室”挂牌。这也是巨野县首个以个人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
王为建是巨野县柳林镇闫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一级调解员、“王为建人民调解工作室”主任。30多年来,小到邻里鸡毛蒜皮事,大到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王为建调解民事纠纷1060余起,70多对关系濒临破裂的夫妻经他调解破镜重圆,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600多万元。在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心目中,王为建就是一块“维稳石”,给大伙带来了踏实感。
法律知识是调解民事纠纷的“法宝”
今年57岁的王为建才思敏捷,口才极佳,尤其是说到诸如民法方面的知识,更是滔滔不绝。多年来,有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王为建烂熟于心,张口就来。
王为建说,过硬的法律知识和一副热心肠是他调解民事纠纷的 “法宝”。王为建在村里任党支部书记多年,闫河村是一个拥有1800多人的大村,村民之间发生纠纷矛盾都找他解决。从那时起,王为建就在村里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色。时间长了,王为建就意识到,调处矛盾纠纷,光有热情不行,还要有法律知识,矛盾双方才信服。为此,王为建不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除了平时向政法部门的同志请教外,还经常到法庭旁听审判,努力提高调解技能,为搞好人民调解工作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30年来,他自费购买了法律书籍500多册,长期订阅法制报纸杂志,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土地法》、《继承法》、《合同法》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现在,只要一接触矛盾纠纷,王为建就能马上对号入座,当场把有关的法律条文一字不差地讲给当事人听,然后依据法律和政策及时果断地处理,使双方心服口服。
“情、理、法”三结合是调解的技巧
家庭邻里纠纷,大多因利益之争而引起。对这类纠纷,他坚持依法调解,“一碗水端平”,强调邻里之间要讲乡里乡情,兄弟之间要讲血缘亲情,夫妻之间则要讲夫妻感情,做到了“情、理、法”三结合。
2007年8月份,闫河村70多岁的村民朱某某夫妇来到王为建工作室,一进门便对王为建说:“我俩是从柳林法庭来的,想叫你帮忙写个诉状,告俺二儿子不孝。”王为建让他们坐下后,倒了水递过去,耐心听他们俩诉说。朱某某疾病缠身,是不治之症,他们老两口共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六个孩子中只有二儿子不好好赡养老人,十多年来一直不过问老人的病情,并且二儿子的两个孩子也不搭理两位老人,朱某某本家亲属多次劝说不成,才想到法庭告他们的。
王为建给他们老两口劝说了一番后,要他们回家等着,并许诺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好的。王为建利用其二儿子怕丢人现眼的心态,专门把调解地点设在村调委会调解室,让村调委会成员全部参加,并通知村里人旁听。二儿子夫妻面对在场人的指指点点,羞愧难当,王为建感到时机成熟,冲着二儿子夫妻说:“天大地大父母的恩情最大,千不好万不好不孝敬老人最不好。你们夫妻要想在村里能待下去,就得好好照顾老人。”一番话吓得二儿子夫妻没一个敢吭声,围观的村民也是议论纷纷,二儿子夫妻赶紧向他的父母和王为建赔不是,最后向王为建表态:“叔,俺俩听您的,我父亲以前看病花的钱我该拿多少就拿多少,以后老人的事我该怎么管就怎么管。”第二天,二儿媳就把老人以前看病花的钱送到老人手中。
王为建说,爱面子是人之常情,有的当事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碍于面子,死扛硬撑,不肯认错,王为建除了讲事实、摆道理外,总是想法设法给双方当事人搭一个台阶,让他们顺阶而下,从而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跨省调解化干戈为玉帛
2008年7月,董官屯镇王平坊村村民张某某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打工时,不幸触电身亡,死者亲属一边连夜召集亲友一百余人陆续赶往河北,将死者遗体冰棺停放在厂区内,并搭起灵棚,拉出打持久战的阵势,人人怒气冲天,一边又求王为建帮助处理。
王为建赶到高碑店看到上述情景后,把死者亲属召集起来,说:“这是一场意外事件,难道你们这样做能让死者安息吗?要想解决问题,你们都不能乱来。”简短有力的话语暂时镇住了在场人员,随即他组织双方当事人从法、理、情上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五天的努力,成功解决了这起因意外死亡引起的赔偿纠纷。通讯员 谢新华 李奎保 记者 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