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6月0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7]

成文政:石为友刀写心

成文政在菏泽书画界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28岁便凭借扎实的功底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菏泽进入中国书协年龄最小的国家级会员。与石结交二十余年,年近不惑的他,在篆刻方面的造诣该是哪番境界了?带着这个疑惑,记者近日走访了成文政。
   记者到成文政家中时,恰好他正在篆刻,只见他刀法圆转,气象骏迈,治印如写,运刀如笔,一把刻刀在他手下或如灵蛇狂舞,或如猛虎开山,真可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
   在成文政的书房陈设着不少他的作品,他向记者介绍了十余幅作品。记者发现他的作品每起于厚重的雄浑,如龙蟠虎踞;又收以淡润的轻柔,似杨柳飘春。黑白相映,润枯相宜,结字简朴高古,布局醇厚灵动,一股刚硬桀骜之气尽在其中。而且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印迹构图或疏或密,线条或润或苍。当记者向他询问印迹疏密是否受心境影响时,他笑着表示肯定,“篆刻中的刀法与书法中的笔法同理,注重形质的精粹,有形的是‘刀法’,无形的是‘心法’。一个好的篆刻家,要善于用‘刀’传‘情’,传达‘心法’,方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特色、饱含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记者与成文政聊起为何在篆刻方面有如此造诣时,他的夫人黄海燕讲了一个故事,“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文政见我没有一方合适的姓名印,便买了一方寿山石料,想请学校一位颇有名气的篆刻教授为我治一方印,或许是我们太过冒失,被老师回绝了,文政赌气说我给你刻好了,自此便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细心研究起篆刻艺术。”说起“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往事,成文政大笑起来。
   谈起学习篆刻的经历,他说:“刚接触篆刻时,我把学校图书馆里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的作品借了个遍,有时为了一本图书馆里借不到的印谱,我走遍了整个天津的大小书店。学习篆刻没有什么捷径,我反复摹写印谱里的历代名印,把天津文化街上买来的印石刻了磨,磨了再刻。”据他夫人回忆,那时候的成文政整天奔波于图书馆与教室之间,一门心思放在篆刻上,整个人也从150斤瘦到了128斤。
   在毕业工作之后,成文政更加勤奋,除了八小时工作时间外,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书法篆刻上,遇到创作瓶颈便与朋友杨秋平、谢瑞交流。成文政说,与两位挚友聊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同道好友对他的启发与艺术上的帮助是他毕生难忘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常说,“多读书思考,下笔才有力量。少年读书,多不求甚解,以后有事触发会记起,加以反刍,便能逐步理会。所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记者在他的书橱中不仅看到了许多书法专著、篆刻名家的作品,还有《菜根谭》、《小窗幽记》等国学作品与《禅宗妙语》、《六祖坛经》《金刚经》等佛学书籍。“前人的经典给了我不竭的创作灵感,前段时间我在读弘一法师的著述时,深有感悟,治得佛形印数方”。
   采访最后,记者问他篆刻创作的秘诀时,他思忖片刻,说道:“一个好的艺术家,只有能让自己真正地静心养性,沉心于创作,才能出好的作品,才能让喜欢艺术的人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那份宁静的舒心。”
   中国古代士人一直在追求着 “天人合一”的境界,成文政的篆刻该是如此啦,刀法由心,物我两忘。刻刀不就是他的拂尘,石面不就是他的 “明镜台”吗? 记者 韩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