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7月2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散 文●

自由岛上观女神

□魏淑元
   遥远的大西洋西海岸,美国纽约港湾内的自由岛,面积仅有10亩大,过去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灯标设置处。自从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精心创作的自由女神像登岛后,这里从此声名大振,远播四海。
   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我登上了自由岛,参观过女神像。10多年过去了,但那兴奋、仰慕之情,依然历历在目。
   自由岛原名叫贝德罗岛,属美国国有的一个小岛。它位于纽约港的入口处,是来自大西洋船只进入纽约港的必经之地,往返都要经过它的身旁。巴托尔迪几经考察,选定这里为自由女神像安身的地方。1956年,美国政府决定将贝德罗岛改名为自由岛。从此,自由岛与自由女神像更加融为一体,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畅游观光。
   下午3时许,在纽约港排队等候一个多小时,终于登上了观光轮渡。渡船劈波斩浪,航行40分钟后,一座小岛和一尊高大的雕塑映入眼帘。这就是名扬四海的自由岛,这就是声震五洲的自由女神像。此时,渡船上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疆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齐聚前方,用不同的的语言、不同的动作,抒发着各自的感慨。
   我们的导游是一位美籍华人,生在台湾,长在美国,他给自己的同胞作向导,格外起劲,汉语中夹带着英语腔,更增加了我们对自由女神像的好奇。
   自由女神像孕育于1866年。那时,从小就崇尚美国、酷爱艺术的法国青年雕塑家巴托尔迪开始构思创作一件雕塑,准备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在雕塑立意和艺术展现的苦苦思索中,他梦中的一尊雕像日日清淅,渐渐完美。经过十年的孕育,终成正果。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庆典时,巴托尔迪将他设计的自由女神像赠送给美国。
   又是一个十年。巴托尔迪和法国著名工程师埃菲尔联手,用120吨钢材,80吨铜皮和30万个铆钉,雕铸成了举世无双的自由女神像。与此同时,在美国本土,《世界报》总裁普利夫发起募捐活动,筹资10万多美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设计,在自由岛上建造了一座美观、坚固的自由女神像基座,为迎接女神的到来提供了立身的地方。
   历经20年的创意、制作和远渡重洋的运送,以及复杂的组装,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终于矗立在自由岛上,时任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亲自为它洗尘揭幕,从此,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利坚的象征和著名的地标王。
   自由女神像47米的身躯,牢牢站立在46米高的基座上,面向一望无际的大西洋,背对高楼林立的曼哈顿。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头戴七道尖芒桂冠,右手高擎熊熊燃烧的火炬,左手紧握美国法典《独立宣言》,脚下是被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双唇紧闭,目视远方,昂首挺立,仪态威严。仿佛是即将出征的勇士,又好像凯旋归来的战将。在自由女神像下方的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赞美自由女神的著名诗篇:你高举自由的灯火。引领渴望自由的大众,和被遗弃的人群……
   整座雕塑不仅外形精美,寓意深刻,而且内部设计独特,创意前瞻。基座内有咖啡厅、电影院和美国移民博物馆,乘电梯到达基座顶端后,可再从女神像脚部的入口进入雕塑内部,沿171级螺旋台阶,登上雕塑顶端的女神冠冕处。在这里,通过精心设计的25个瞭望口,极目大西洋,东眺曼哈顿,南望纽约湾,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如若兴致未消,还可以沿女神右臂里的台阶继续攀登,直到火炬的顶部,凭窗远望,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间。谁也没曾想到,我们参观后不几天,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当局顾及安全,将自由女神像内部游览关闭了10年。
   在兴奋和感叹中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夕阳西下,游客们到了离岛的时间,渡船马达的轰鸣和旅客的心声融为一体,宛如献给自由岛的歌声;螺旋桨掀起的道道碧波,恰似送予自由岛的朵朵花瓣。夜色降临,华灯初放,从渡船上回眸自由岛,彩灯照射下的自由女神像,仿佛一尊淡青色的玉雕,正招手示意,礼送来自远方的客人。
   渡船渐行渐远,但我的思绪依然在自由岛上。这里虽然没有中国式的香火缭绕和敬神拜仙,但温馨至爱和宁静安澜中,同样让人们感受到威严和神圣。自由女神像,作为19世纪的一件雕塑瑰宝,她不仅带给人们无尽的艺术享受,更多的是昭示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和对胜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