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7月1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农村缺医生,我还是留下吧”
——小记乡村医生刘瑞生
今年53岁的刘瑞生,19岁毕业于菏泽医专后就被分到了牡丹区皇镇乡卫生院,这一呆就是34年。期间有数次调至城区医院的机会,都被他谢绝了:“农村缺医生,我还是留下吧。”看着昔日的同学一个个在城市大医院干得风光十足,他从不言悔。34年中,刘瑞生有25个春节是在卫生院度过的,“越是春节期间,病号越紧急,我在哪儿过年都一样”。
刘瑞生每天都要接诊近百人,他从来都是为最后一名患者诊治完才去吃饭。“我们农村医生不像城里大医院按时上下班,只要有患者,我们就看,从不让患者等到下一晌。”刘瑞生笑着说,“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长多了,对得起患者,却亏欠了妻子女儿。”
刘瑞生为患者开处方的原则是 “开药尽量少,效果尽量好”。他说,农民兄弟都不宽裕,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了。“2000年,一个小伙子带着母亲来看病,他说是专门卖了一袋小麦后才来的。”刘瑞生有点心痛,“一袋小麦卖不了100元,有些农民患者却拿不出来。”那一次,刘瑞生自掏腰包为患者垫付了医药费。
“好医生不能满足于做好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好医术。”刘瑞生说,“要及时学习掌握与时俱进的疗法,让病人获得更好的疗效。”他每年都自费订阅《中国临床医生》、《中国社区医学》等多种医学杂志。安兴镇后屯村70多岁的张姓老人突然瘫痪,被城里的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疾病,认为治愈的希望很低,建议放弃治疗,患者家属无奈之下找到刘瑞生。刘瑞生冒着风险将患者留下治疗,半个月后患者竟能站起来走路了!一家人喜出望外,视刘瑞生为救命恩人,逢年过节都会到卫生院去看望刘瑞生。
尽管刘瑞生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他的待遇还是比城里的同学差上一大截。对此,他总是淡然地说:“一个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既然扎根乡村,就注定要付出更多,就一定要耐得住清贫。”
文/图 记者 张 啸 通讯员 郜玉华 成明珠
刘瑞生每天都要接诊近百人,他从来都是为最后一名患者诊治完才去吃饭。“我们农村医生不像城里大医院按时上下班,只要有患者,我们就看,从不让患者等到下一晌。”刘瑞生笑着说,“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长多了,对得起患者,却亏欠了妻子女儿。”
刘瑞生为患者开处方的原则是 “开药尽量少,效果尽量好”。他说,农民兄弟都不宽裕,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了。“2000年,一个小伙子带着母亲来看病,他说是专门卖了一袋小麦后才来的。”刘瑞生有点心痛,“一袋小麦卖不了100元,有些农民患者却拿不出来。”那一次,刘瑞生自掏腰包为患者垫付了医药费。
“好医生不能满足于做好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好医术。”刘瑞生说,“要及时学习掌握与时俱进的疗法,让病人获得更好的疗效。”他每年都自费订阅《中国临床医生》、《中国社区医学》等多种医学杂志。安兴镇后屯村70多岁的张姓老人突然瘫痪,被城里的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疾病,认为治愈的希望很低,建议放弃治疗,患者家属无奈之下找到刘瑞生。刘瑞生冒着风险将患者留下治疗,半个月后患者竟能站起来走路了!一家人喜出望外,视刘瑞生为救命恩人,逢年过节都会到卫生院去看望刘瑞生。
尽管刘瑞生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他的待遇还是比城里的同学差上一大截。对此,他总是淡然地说:“一个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既然扎根乡村,就注定要付出更多,就一定要耐得住清贫。”
文/图 记者 张 啸 通讯员 郜玉华 成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