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7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一种就是几百亩——

周庄村的葫芦里卖啥药?

说起“葫芦”,人们首先想到“瓢”。
   其实,葫芦的品种多了去,除了做瓢的普通葫芦,还有以前装酒的亚腰葫芦、香油坊里用的长柄葫芦、蓄养鸣虫用的蝈蝈葫芦等等。
   过去,人们种葫芦多是三五棵。但郓城县黄泥冈镇周庄村是个葫芦种植专业村,葫芦一种动辄几百亩。
   如此大面积种葫芦卖给谁?有啥用?咋销售?一连串的问号让人弄不清周庄村“葫芦里卖啥药”。
   “大家伙儿种的葫芦,不是咱们从前做瓢用的葫芦,而是菜葫芦。”村委会主任周长才说,菜葫芦又叫干瓢,是一种口感很好的蔬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以前有句老话叫“一棵藤上七个瓜”。不过,周庄村种的葫芦,一棵藤上可不是七个瓜那么简单。它结果时间长,产量高,一棵能结出30多个葫芦。“二三十斤一个,算下来,一棵能结好几百斤呢。”周长才解释说。
   19年前,在周庄村,别说种菜葫芦,见过菜葫芦的人也没有几个。那时候,有村民“第一个吃螃蟹”,从外地引进了菜葫芦。
   第一年,菜葫芦售价五毛钱一斤,小赚了一笔。第二年,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跟着种,价格竟然“顶”到了六元钱一斤。从此,菜葫芦在周庄村深深地扎下了根。现在,全村的菜葫芦种植面积有三四百亩。
   “菜葫芦种植跟种南瓜、甜瓜一样,育苗、移栽、打叉、摘瓜。三个月的时间,葫芦就丰收了。”周长才说,由于技术要求不高,菜葫芦很好管理,栽上葫芦苗,长活了,地就不用浇。施的是农家土杂肥,而且几乎没有病害,根本不用打农药。
   菜葫芦个头大,产量高,可怎样换成钱呢?
   在一户村民家里,记者看到,他们把一个硕大的菜葫芦放到旋切机器上,随着机器的转动,旋切出一根长而又长的葫芦条。划根火柴点着烟的功夫,二十多斤的葫芦只剩下一个瓜瓤。
   大家伙儿天天到田里摘葫芦,下午摘,第二天一早旋切,旋切好的葫芦条拿到太阳底下自然晾晒。再过一天,就晒干了,经处理就可包装销售。
   “晒干后,存放个一年半载也没有问题。年年供不应求,不愁销路。”周长才说,实际上鲜葫芦吃起来不如干葫芦好吃。他今年专门留了一袋子,其他都卖完了,关系不错的人才给他点。
   葫芦条在周庄还是半成品,十元钱一斤。清蒸加工后,是三十元钱一斤,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如今,菜葫芦种植、加工,已经成为周庄村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乡亲们成立了合作社,签订了最低保护价。一个菜葫芦基本上能晒出一斤条子,最低能卖到十元钱。啥成本都除掉,一亩也能净剩万把块。
   村民王翠英说,她家今年种了三亩葫芦,能挣三万多元。她三弟家种了七八亩,钞票少说也得挣六七万元。
  记者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