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1月2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羊背上的希冀
——市派牡丹区“第一书记”送羊记
11月18日18时许,天色已暗,牡丹区小留镇康庄村村委会大院前,其他领到“扶贫羊”的贫困户都牵着种母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唯有55岁的刘希得还在和村支书刘保林掰扯着:“俺这只不行,羊都这样了,让俺回去咋养?”
这只羊确实“蔫”了一点,毛脏兮兮的,趴在地上不愿动。村支书也纳闷,上午刚选的羊个个精神,紧盯着人家装的车,怎么到家成这样了?还是送羊的司机有经验:运输途中羊都挤在一起,这只羊应该是被其他羊踩到受创而致。
面对领羊迫切的老刘,村支书一时难拿主意。一旁的菏泽日报社驻村“第一书记”符中安开了口:“放心回去养,种母羊如果出现问题,200块钱押金一分不少退给你。”老刘寻思,这不是白给只羊?就满意地牵羊回了家。“村民如此重视咱发放的‘扶贫羊’,有这心气和认真劲,养殖扶贫一准能成!”符中安对村“两委”干部说。
就在这天,不单是康庄村,牡丹区小留镇和黄堽镇10个市派“第一书记”帮包村的300多户贫困户,都领到了按照“送母还羔”模式发放的“扶贫种母羊”。种母羊哪里来的?为啥给村民发放?这就要说说市选派到牡丹区的这些“第一书记”了。
驻村走访,各村有各村的情况,但每个贫困户都想改变目前现状。如何找到适合项目,激发村民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成了每一个“第一书记”思考的问题。“一时的拨款救助,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村子的贫困局面。通过致富项目引导村民自发脱贫,才是长久之计。”市派牡丹区黄堽镇邓庄村“第一书记”李丰华告诉记者。
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 “六个精准”要求,“第一书记”们意识到单纯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而面对目前农村“老弱妇幼”留守人力资源现状,什么扶贫项目才能精准有效呢?
牡丹区曾于一些乡镇实施的“送母还羔、滚动扶贫”模式,给了“第一书记”们很大启示。经过认真摸查调研,除其他帮包项目正常进行外,他们决定同时对贫困户实行“送母还羔”扶贫工程。在市委政法委纪工委书记、市派牡丹区“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刘芙蓉的协调下,经过“第一书记”与后方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牡丹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协助,为10个帮包村共积极申请扶贫专项资金500000元,结合前期入村排查贫困户情况,对有劳动能力、脱贫意愿的贫困户进行首批扶贫,每村筛选确定31户贫困户并进行公示。村委会与贫困户签订养殖责任协议书,为每户发放每只价值近千元的扶贫种母羊两只,负责提供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等服务,贫困户每只种母羊交纳押金200元负责饲养,在上交小母羊前不准变卖种母羊,产仔后上交两只三个月之上大小的母羊再发给其他贫困户饲养,押金退还。以此形式,滚动发展,陆续脱贫。
扶贫专项资金申请后,“第一书记”们便开始四处“寻羊”。10个村共需要600余只40公斤大小的种母羊,他们先后辗转牡丹区及附近县区实地考察,但都没有这么大的供应量,后来得到信息,在梁山县有种母羊养殖基地。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决定先考察再购买。
11月13日早6时许,由“第一书记”们出资组织,他们与小留镇、黄堽镇干部代表,以及10个村的村支书和每村一名养羊能手,共同租乘大巴赴梁山“寻羊”。
从这个养殖场到另一个养殖场,从讨价还价到精挑细选,从观摩学习到养殖经验交流,整整一天的时间,大伙儿在各个羊群中奔波穿梭。为保证种母羊质量和数量,他们分别从两个养殖场选择才达到了要求,并按超过实际需要只数40%的数量进行防疫,观察几天后才能送货到村。村支书们回村一说,每个村里都炸了锅:近千元的种母羊,才交200元押金,交了小母羊后还退还,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于是,各村养殖户都踊跃缴纳押金,谁家都想多养两只。
18日早6时许,一辆满载着“第一书记”和10个村村民代表的大巴又从菏泽驶向梁山,同时,也载着他们对“送母还羔”、早日助民脱贫的殷切希望。这一次,他们要在上次选羊的基础上再做最后一次挑选并拉羊进村。
去小存大,去弱存强,逐一打号,仔细清点,紧盯装车。中午后,满载着600余只羊的5辆专业运输大货车从梁山出发,向牡丹区小留镇的康庄、前王楼、郝庄、邢楼及黄堽镇的邓庄、孔庄、马庄、徐庄、马堂、李相文等10个村300多户村民热切的脱贫目光中驶去。
午饭刚过,涉及到的10个村就有等不及的村民来到所在村委会,翘首等待“扶贫羊”的到来。
在邓庄村,送羊车一到,市电视台台长潘若雷,和该单位驻村“第一书记”李丰华一起,协助村里干部卸羊、签字、盖章、领羊,组织得力,有条不紊。
在前王楼村,由于路上陷车,发羊时天色已完全黑了,团市委书记杨东波带领驻村“第一书记”贾海龙及团市委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就着附近微弱的灯光,不顾羊身上的泥尿,按照分工,叫号、抓羊、送羊,把62只羊安全发放到31户贫困户手中。
在康庄村,聚集已久的村民等车一到,争着跳上车帮忙卸羊。领到羊的村民,互相帮忙拴绳,高兴地讨论着大小。直到夜色渐浓最后一位村民刘希得领羊满意离开,驻村“第一书记”符中安和村“两委”干部才松了一口气。望着刘希得的背影,刘保林告诉记者:“他老伴得了脑血栓,时不时要住院治疗,这两只种母羊就是他家今后的希望。”
65岁的刘希光领着抽中的羊,高兴得合不拢嘴:“养羊不费啥事,今年领的羊,很快就能产仔。每只成年羊可卖到近2000元,今后生活可是有了奔头。”
这一晚,10个村的300多户领羊贫困户,听着羊儿反刍草料的声音,进入了他们最充实的梦乡。
20日,市派牡丹区“第一书记”们又通过区扶贫办请来畜牧专家,对各村领羊户进行回访检查。养殖户们为活蹦乱跳的小尾寒羊搭建了温暖的羊舍,在村民眼里,现在领到的“扶贫羊”,就是今后过上好日子的“致富宝”。
自20日开始,喜讯不断传来:短短几天,先后已有四个村的八只种母羊产仔…… 文/图 记者 张啸
这只羊确实“蔫”了一点,毛脏兮兮的,趴在地上不愿动。村支书也纳闷,上午刚选的羊个个精神,紧盯着人家装的车,怎么到家成这样了?还是送羊的司机有经验:运输途中羊都挤在一起,这只羊应该是被其他羊踩到受创而致。
面对领羊迫切的老刘,村支书一时难拿主意。一旁的菏泽日报社驻村“第一书记”符中安开了口:“放心回去养,种母羊如果出现问题,200块钱押金一分不少退给你。”老刘寻思,这不是白给只羊?就满意地牵羊回了家。“村民如此重视咱发放的‘扶贫羊’,有这心气和认真劲,养殖扶贫一准能成!”符中安对村“两委”干部说。
就在这天,不单是康庄村,牡丹区小留镇和黄堽镇10个市派“第一书记”帮包村的300多户贫困户,都领到了按照“送母还羔”模式发放的“扶贫种母羊”。种母羊哪里来的?为啥给村民发放?这就要说说市选派到牡丹区的这些“第一书记”了。
驻村走访,各村有各村的情况,但每个贫困户都想改变目前现状。如何找到适合项目,激发村民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成了每一个“第一书记”思考的问题。“一时的拨款救助,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村子的贫困局面。通过致富项目引导村民自发脱贫,才是长久之计。”市派牡丹区黄堽镇邓庄村“第一书记”李丰华告诉记者。
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 “六个精准”要求,“第一书记”们意识到单纯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而面对目前农村“老弱妇幼”留守人力资源现状,什么扶贫项目才能精准有效呢?
牡丹区曾于一些乡镇实施的“送母还羔、滚动扶贫”模式,给了“第一书记”们很大启示。经过认真摸查调研,除其他帮包项目正常进行外,他们决定同时对贫困户实行“送母还羔”扶贫工程。在市委政法委纪工委书记、市派牡丹区“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刘芙蓉的协调下,经过“第一书记”与后方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牡丹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协助,为10个帮包村共积极申请扶贫专项资金500000元,结合前期入村排查贫困户情况,对有劳动能力、脱贫意愿的贫困户进行首批扶贫,每村筛选确定31户贫困户并进行公示。村委会与贫困户签订养殖责任协议书,为每户发放每只价值近千元的扶贫种母羊两只,负责提供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等服务,贫困户每只种母羊交纳押金200元负责饲养,在上交小母羊前不准变卖种母羊,产仔后上交两只三个月之上大小的母羊再发给其他贫困户饲养,押金退还。以此形式,滚动发展,陆续脱贫。
扶贫专项资金申请后,“第一书记”们便开始四处“寻羊”。10个村共需要600余只40公斤大小的种母羊,他们先后辗转牡丹区及附近县区实地考察,但都没有这么大的供应量,后来得到信息,在梁山县有种母羊养殖基地。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决定先考察再购买。
11月13日早6时许,由“第一书记”们出资组织,他们与小留镇、黄堽镇干部代表,以及10个村的村支书和每村一名养羊能手,共同租乘大巴赴梁山“寻羊”。
从这个养殖场到另一个养殖场,从讨价还价到精挑细选,从观摩学习到养殖经验交流,整整一天的时间,大伙儿在各个羊群中奔波穿梭。为保证种母羊质量和数量,他们分别从两个养殖场选择才达到了要求,并按超过实际需要只数40%的数量进行防疫,观察几天后才能送货到村。村支书们回村一说,每个村里都炸了锅:近千元的种母羊,才交200元押金,交了小母羊后还退还,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于是,各村养殖户都踊跃缴纳押金,谁家都想多养两只。
18日早6时许,一辆满载着“第一书记”和10个村村民代表的大巴又从菏泽驶向梁山,同时,也载着他们对“送母还羔”、早日助民脱贫的殷切希望。这一次,他们要在上次选羊的基础上再做最后一次挑选并拉羊进村。
去小存大,去弱存强,逐一打号,仔细清点,紧盯装车。中午后,满载着600余只羊的5辆专业运输大货车从梁山出发,向牡丹区小留镇的康庄、前王楼、郝庄、邢楼及黄堽镇的邓庄、孔庄、马庄、徐庄、马堂、李相文等10个村300多户村民热切的脱贫目光中驶去。
午饭刚过,涉及到的10个村就有等不及的村民来到所在村委会,翘首等待“扶贫羊”的到来。
在邓庄村,送羊车一到,市电视台台长潘若雷,和该单位驻村“第一书记”李丰华一起,协助村里干部卸羊、签字、盖章、领羊,组织得力,有条不紊。
在前王楼村,由于路上陷车,发羊时天色已完全黑了,团市委书记杨东波带领驻村“第一书记”贾海龙及团市委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就着附近微弱的灯光,不顾羊身上的泥尿,按照分工,叫号、抓羊、送羊,把62只羊安全发放到31户贫困户手中。
在康庄村,聚集已久的村民等车一到,争着跳上车帮忙卸羊。领到羊的村民,互相帮忙拴绳,高兴地讨论着大小。直到夜色渐浓最后一位村民刘希得领羊满意离开,驻村“第一书记”符中安和村“两委”干部才松了一口气。望着刘希得的背影,刘保林告诉记者:“他老伴得了脑血栓,时不时要住院治疗,这两只种母羊就是他家今后的希望。”
65岁的刘希光领着抽中的羊,高兴得合不拢嘴:“养羊不费啥事,今年领的羊,很快就能产仔。每只成年羊可卖到近2000元,今后生活可是有了奔头。”
这一晚,10个村的300多户领羊贫困户,听着羊儿反刍草料的声音,进入了他们最充实的梦乡。
20日,市派牡丹区“第一书记”们又通过区扶贫办请来畜牧专家,对各村领羊户进行回访检查。养殖户们为活蹦乱跳的小尾寒羊搭建了温暖的羊舍,在村民眼里,现在领到的“扶贫羊”,就是今后过上好日子的“致富宝”。
自20日开始,喜讯不断传来:短短几天,先后已有四个村的八只种母羊产仔…… 文/图 记者 张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