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1月2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8]

多年来,单县退休教师朱启舜带领老伴和好友义务修路补桥,发布天气预报,办政策宣传栏,被乡亲们誉为“活雷锋”。殊不知,他在其他方面的事迹同样动心感人。请看——
  朱启舜“外传”
   家住单县终兴镇的朱启舜老人退休多年来,坚持发挥余热,用勤勉和奉献书写辉煌余生:他带领老伴和好友修桥补路,发布天气预报,办政策宣传栏,不仅赢得“活雷锋”的美誉,还先后获得“感动单县十大人物”、“全市十佳模范老人”、市 “道德模范”等称号,并荣登了“山东好人”榜。
   近日,笔者通过深入采访,“挖掘”到关于他在其他方面的许多感人事迹。
  做名副其实的“环保大使”
   单县志愿者联合会会长赵秀英介绍,单县环保义工协会是由朱启舜老人在3年前倡导成立的,他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在此之前,朱启舜老人就悄悄地从自身和家庭做起,当起了“环保人”:他用废旧火炉当垃圾桶,将垃圾分类处理;赶集上店总是自备布袋购买东西;经常挤时间去外面捡拾塑料袋和农药瓶等,卖了钱捐给灾区或贫困学生……
   担任环保义工协会会长尤其是随子女进城居住后,朱启舜老人对环保工作更上心:他时常围着县城开发区的几条主要街道和公园转,捡纸屑和塑料瓶(袋),清理电线或路灯杆、候车亭上的野广告;向路人散发环保宣传单;向环保部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至今已有3条被县、市环保局采纳。
   成为“全市十大环保模范人物”的朱启舜老人最近又有了新的打算:在各乡镇成立环保义工协会分会,引导、鼓励农村“五老”积极投身环卫工作,为农民朋友营造优美舒雅的生活环境。
  将节俭进行到底
   朱启舜老人有个绰号:碗盘光。老人说:“这是对我的真实写照,俺喜欢这个绰号。”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理当为人师表,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带头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投身‘光盘行动’。”老人身有感触地说。
   有这样两件事最值一提:去年老人到北京修德谷国学教育基地学习,吃饭时先少盛一些,只吃五六分饱,留着肚子待收拾碗筷时再将别人剩下的吃掉。另一件事发生在今年初春,他到城郊的老年公寓去看一位老邻居,见公寓院里有块空闲地,便向院长提出想开荒种菜,其成果共享。院长当即同意。朱启舜老人和老伴便连续半月精耕细作,种下了一畦畦蔬菜。老两口采用传统方法认真管理,生产的有机无公害蔬菜除了惠及公寓老人,还让家人和好友享用。
   “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寸地,做个‘节约大王’,我乐意!”朱启舜老人像个天真的孩子,高兴地说。
  为遗体捐献鼓与呼
   单县红十字会负责人告诉笔者,朱启舜老人是全县申请捐遗第一人。
   其实,老人捐遗的想法由来已久:还在10年前,他与几位好友相聚,不由地提到了捐遗。其中一位来自胶东的好友已办了手续,老人们都认为有意义。特别是朱启舜老人听说后,心情格外激动:死了一把火烧了,没意思!将遗体捐献给国家,既能拿自己有用的器官拯救他人,又能服务于教学,光荣!这天大的好事呀,我也做!
   可回家把这想法一说,朱启舜就受到了老伴和孩子“抨击”。可他非但没有放弃,捐遗的决心却更加坚定了。于是,他就采取另一种办法继续试探并影响家人:在书的扉页、笔记本的封面和台历上,都写上“捐遗利己利人利家庭利社会利国家,有 ‘利’谁不取?”、“捐献遗体,延续生命”、“认准的事就要做,将捐遗进行到底”等等。
   渐渐地,家人对老人的态度有所好转,但却明确表示,不支持捐遗。老人看家庭宣教效果不大,就背着他们到县红十字会做了申请。
   “对于捐遗,目前我有三件事要做。”老人严肃地说,“其一,我要向省有关部门建议,修改捐遗全家人都同意的条款,因为捐遗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得剥夺,任何人更不得干涉。其二,正上初二的孙子朱坤在我的影响下很有爱心,他是我的‘同盟军’。如本人的建议未被采纳便走了,我就让孙子帮我完成这一遗愿。其三,我要一面在社会上搞好捐遗宣传,一面动员亲友加入到捐遗行列。”
   目前,朱启舜老人已自费印发捐遗宣传材料1000多份。同时,从动员荣登“好人榜”的人做起,先打点立标,再稳妥有序地扩面,以求更多的人申请捐遗。
   通讯员张昌伦傅子栋孙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