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1月2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抓党建 兴产业 促脱贫

——鄄城县郑营镇精准扶贫工作小记
      鄄城县郑营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保障脱贫攻坚,着力把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脱贫优势,把基层组织活力化为发展活力、攻坚动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民愿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好支部请进好企业
   “每天干8个小时,不耽误照顾两个孩子,收入还不少,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在鲁王仓村的扶贫就业车间里,30多岁的陈会琼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陈会琼的丈夫长期在宁波的一家工厂上班,陈会琼在家里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看家里的两个孩子,“以前,像这样既能照顾家里的大人小孩,还能上班的工作,我是想都不敢想。”
   郑营镇利用“双联双创”活动的契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村“两委”换届和届内调整,把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选任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并采取“县委党校+流动党校”、“远程教育中心+基层站点”的模式对村干部培训,着力提升其思想素质、业务工作和服务群众能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郑营镇镇委、鲁王仓村两委对村里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摸底抽查,在对贫困情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人数需求多、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方考察和长时间谈判,鲁王仓村两委与菏泽安泰时装制衣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村里的扶贫就业车间得以充分利用。去年9月份以来,陆续有六七十名群众来此打工,每人每月能收入1500到2000元。“没有村里的好支部,哪能请来安泰制衣这样的大企业。”陈会琼和她的姐妹们纷纷表示。
  选好致富“领头羊”
   群众能不能富裕起来,关键看“领头羊”。为使村民能够脱贫致富,西王尹村两委通过对村里的“能人”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决定将李攀请回来,请他做大伙的“头羊”。
   李攀以前一直在苏州的一家服装厂工作,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李攀沉下心来钻研业务学服装设计、学裁衣、学缝纫,数年后,他已经是公司里的业务能手,并被提拔为生产领导。为解决李攀的后顾之忧,郑营镇党委政府、西王尹村两委给予他很多优惠政策:第一年免收扶贫就业车间租金、为他提供十多万贷款……
   在郑营镇党委政府、西王尹村两委的帮助下,李攀的迷你皮特服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拥有30多台先进的电脑缝纫机,主要从事儿童服装的制作。如今,共有30多人在李攀的公司上班,其中贫困群众十几人。李秀娥老人75岁了,老伴瘫痪后行动不便,生活困难,成为村里的贫困户。经过村干部介绍,李秀娥来到公司上班,“一天能挣个十四五元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伴,家里的情况好多了。”
   据了解,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每天至少收入55元。“现在这些工人都是新手,技术还不熟练,过段时间他们每月收入甚至可达到2000多元。”李攀告诉记者。
  党支部助推传统产业发展
   走进西曹村,只见村里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有人忙着制作发制品。人发产业是西街村的传统产业,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了,村里大部分人都从事人发产业的相关工作。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郑营镇、西曹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将人发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为保证人发产业的健康发展,西曹村党支部着力培育村里的“大户”。吴新奎已经从事人发产业相关工作20多年了,在2012年成立了众义发制品有限公司。2015年,众义发制品有限公司出现了发展瓶颈:缺乏厂房、缺乏发展资金……西曹村两委了解情况后,将村里建成的扶贫就业车间以较低资金租给吴新奎使用。同时,通过郑营镇党委、政府协调,吴新奎从银行贷款40万元。公司发展的瓶颈解决了,引进了一批新的设备,生产规模得以扩大。
   村里的“大户”发展良好,村里通过“大户”工作以获取劳务的群众也越来越多。目前,众义发制品有限公司已经有员工67人,其中贫困群众26人。66岁的李爱萍老人,老伴身患疾病劳动能力差,老两口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在厂里上班后,既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伴。”通讯员 房正 王文爽 潘嘉琛 记者 焦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