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4月2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工业强市吹响集结号
——写在我市《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颁发之际
今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做出了工业是推动经济提质增量、增强综合实力重要支撑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进行再思考、再定位、再加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4月7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将其作为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一场事关菏泽发展的变革开始跃动!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工业经济迅速膨胀,推进工业强市既有良好基础,也具备一些难得的有利条件。
——具备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良好基础。去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5%,增幅高于全省3.1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86亿元,四年间先后超过济南、济宁、泰安、威海四个市,跃居全省第十位;6个县区工业税收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工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四大工业主导产业膨胀迅速,去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0亿元。生物医药规模跃居全省前列,步长制药股票市值居全省第二位。能源化工有3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东明石化实现税收31.8亿元。另外,科技创新的硬条件和软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拥有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优势条件。我市是全国优质粮棉、果蔬、畜牧商品生产基地,煤炭、油气储量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机场、高铁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集中开工建设,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物流优势;户籍人口101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200万人,具有突出的人力资源优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涵盖14个地级市和济南、郑州、徐州3个大型城市,有1.2亿人口,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
围绕 《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解读,市经信委副主任孟庆军告诉记者:“文件的出台是我市工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立足实际,着眼发展,突出菏泽特色,制定了引导基金、专项奖励、土地倾斜、涉企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强化规划引领,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我市将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财税链“四链”融合发展,推动主导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同时,培大培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特色家居、特色食品、高端纺织和牡丹加工等产业。此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
培植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主力军。我市将培强领军型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与品牌优势突出的百亿级领军型龙头企业。培大支柱型骨干企业,加快膨胀一批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区域“顶梁柱”作用和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打造10亿级企业集群。培植创新型科技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收入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潜力型小微企业,培育更多的企业跃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我市将支持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推动循环经济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千企触网”行动,把“互联网+”贯穿到产业发展全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带动新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抓好外向型企业培育,加快青岛保税港区菏泽功能区、市经济开发区等开放型功能区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和审批制度改革,形成推动返乡创业合力。
加快企业能力建设,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支撑。我市将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组织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入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行业对标为抓手,组织开展管理诊断活动,提升产出效率。提高运行效率,帮助企业构建决策、激励、约束、发展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引进、培养科研人才,培训一批高级技工人才。
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强化工业发展要素保障。我市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县设立工业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应急还贷过桥资金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筹建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政银企携手开展“破圈断链”,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加大用地支持力度,每年全市安排的建设用地70%以上用于工业发展。优化提升发展环境,加快机场、高铁、园区等硬环境建设,改善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等软环境。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专利、标准、检测检验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业发展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我市将成立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继续实施主导产业领导小组推进机制,建立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包保企业责任制度。强化调度服务,建立工业“110”服务体系、市县乡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各项调度制度。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菏泽市工业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对县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技术改造等进行重点考核。
集结号已经吹响,一场新时期工业强市的“菏泽战役”拉开序幕,相信经过全市上下顽强拼搏、迎难而上,一条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发展“菏泽路径”必定付诸实践,并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 訾本红
4月7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将其作为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一场事关菏泽发展的变革开始跃动!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工业经济迅速膨胀,推进工业强市既有良好基础,也具备一些难得的有利条件。
——具备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良好基础。去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5%,增幅高于全省3.1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86亿元,四年间先后超过济南、济宁、泰安、威海四个市,跃居全省第十位;6个县区工业税收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工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四大工业主导产业膨胀迅速,去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0亿元。生物医药规模跃居全省前列,步长制药股票市值居全省第二位。能源化工有3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东明石化实现税收31.8亿元。另外,科技创新的硬条件和软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拥有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优势条件。我市是全国优质粮棉、果蔬、畜牧商品生产基地,煤炭、油气储量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机场、高铁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集中开工建设,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物流优势;户籍人口101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200万人,具有突出的人力资源优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涵盖14个地级市和济南、郑州、徐州3个大型城市,有1.2亿人口,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
围绕 《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解读,市经信委副主任孟庆军告诉记者:“文件的出台是我市工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立足实际,着眼发展,突出菏泽特色,制定了引导基金、专项奖励、土地倾斜、涉企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强化规划引领,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我市将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财税链“四链”融合发展,推动主导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同时,培大培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特色家居、特色食品、高端纺织和牡丹加工等产业。此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
培植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主力军。我市将培强领军型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与品牌优势突出的百亿级领军型龙头企业。培大支柱型骨干企业,加快膨胀一批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区域“顶梁柱”作用和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打造10亿级企业集群。培植创新型科技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收入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潜力型小微企业,培育更多的企业跃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我市将支持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推动循环经济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千企触网”行动,把“互联网+”贯穿到产业发展全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带动新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抓好外向型企业培育,加快青岛保税港区菏泽功能区、市经济开发区等开放型功能区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和审批制度改革,形成推动返乡创业合力。
加快企业能力建设,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支撑。我市将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组织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入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行业对标为抓手,组织开展管理诊断活动,提升产出效率。提高运行效率,帮助企业构建决策、激励、约束、发展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引进、培养科研人才,培训一批高级技工人才。
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强化工业发展要素保障。我市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县设立工业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应急还贷过桥资金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筹建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政银企携手开展“破圈断链”,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加大用地支持力度,每年全市安排的建设用地70%以上用于工业发展。优化提升发展环境,加快机场、高铁、园区等硬环境建设,改善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等软环境。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专利、标准、检测检验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业发展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我市将成立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继续实施主导产业领导小组推进机制,建立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包保企业责任制度。强化调度服务,建立工业“110”服务体系、市县乡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各项调度制度。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菏泽市工业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对县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技术改造等进行重点考核。
集结号已经吹响,一场新时期工业强市的“菏泽战役”拉开序幕,相信经过全市上下顽强拼搏、迎难而上,一条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发展“菏泽路径”必定付诸实践,并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 訾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