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学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5月23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神性之洲

□高壮斌
   站在黄河入海口,我看到发源于青海卡日曲的黄河,经过了千山万水,经过了5464公里的长途跋涉,经过千万次的汇集、融合、碰撞和激荡,来到此地,已变成一河波澜壮阔的铁流。
   就在我们站立的不远处,有一条黄蓝分界线,那是黄河和渤海正在进行着的一场伟大而神圣的交接。一粒粒黄沙,经过千万次的冲刷、淘洗、打磨,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它们身负重任,义无反顾,勇敢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于是便有了我们脚下这块生机勃勃的新生土地——黄河三角洲。
   在黄河三角洲采风的那些天里,我像一个原始初民那样,无拘无束地在这块新生的土地上呼吸、奔跑、跳跃、欢呼,不断领略着它的辽阔、壮美和神性启示。
   神性的土地当然要有神性的植物。在湿地保护区,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一种叫翅碱蓬的植物。堤边、路边、湿地边,一株株,一丛丛,一簇簇,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绿色家族,它们覆盖了湿地保护区10.2%的面积。
   黄河带来泥沙,泥沙形成了生土,把生土变成熟土,首先要归功于翅碱蓬。它是在大海成为陆地最初时期,在新生的土地上第一个扎根的植物,因此也被称为先锋植物。时值四月,正是翅碱蓬生长的旺盛季节。在近水的泥沙地带,翅碱蓬是呈杆状生长的,一杆接一杆,有点稀落,像是春天的雨。它的叶片并不是叶片,有点像松针,却比松针肥实,倒是更像雏鸟新生的翅子,这有点切合了翅碱蓬的名字。这一株株出生不久的翅碱蓬,就像一只只正在练习走路的绒毛小鸟,扑扑楞楞,摇摇晃晃。而离开水边越远,它们生长得越密集,翅子也越浓密。若是到了秋天,翅碱蓬的蓬籽和枝叶一派血红,像红霞落地,蔚为壮观。而此时,它们却悄悄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漫天云霞,是它们生命的最后燃烧。它们化为泥土,渗透到地下,肥沃了大地。我想,植物中也有勇于献身的英雄。这有点像在战场上那些冲锋在前的勇士,他们用灵肉茁壮了泥土,然后开出鲜艳的花朵。
   神性的土地自有一种内在的新陈代谢系统。湿地内生长的植物,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尤其是靠近大海的植物,需要一个由耐盐向不耐盐的脱盐过程。生长翅碱蓬的土地,一旦脱盐后,就由茂密的芦苇接了班,这是参战的大部队。在富有黄河故道特色的湿地上,随着河道的弯曲起伏,随处可以看到芦苇的绿色屏风,它们郁郁葱葱,一片连一片,一排接一排,铺天盖地,接地连天,是名副其实的青纱帐王国。芦苇一岁一枯荣,大量的腐殖质就会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地下,逐渐肥沃了湿地,黄河带来的植物种子就有了生存的条件和可能。据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保护区内有各种水生物641种,野生植物393种。
   神性的土地自有神性的鸟类。行走在湿地保护区的栈道上,你会惊奇不断。四月的阳光是孵化湿地的神器,万物萌发,鲜花盛开,鸟儿在丛林中做巢、求偶、交配,欢快地鸣叫。一只孔雀在水边悠闲地散步,不时地晾晒一下它的彩裙。东方白颧站在高高的巢穴上,用它那长长的喙修整它的家园,也许在它的身下有一只、两只或者三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正在做着飞翔的梦;一群蓑羽鹤从头顶上飞过,洒下了一串串嘹亮的歌声……一切都是这样的悠闲、从容、安祥,让人以为进入了童话世界。湿地保护区有265种鸟类,也许不止这些,而每一种、每一只都有神性之光。
   湿地保护区尊重自然神性,用人工承接融合了自然神性。他们在湿地保护区建立了核心保护区,成立了湿地保护区珍稀、濒危鸟类救护中心,为东方白颧建造了一排排的高高的招引巢。还有更大的手笔,黄三角人在神性的土地上创造了迷人的神话世界。他们在大孤岛镇建造了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后来陆续发展到十万亩。十万亩槐林锁住了昔日的肆虐的风沙,极大地改善了河口区乃至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
   在黄河三角洲行走,你随处可以看见另外一种人工森林——采油树(人称“磕头虫”)的森林。尤其是在孤东海堤,我看到了最壮观的采油树的集群。海堤之外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以大海为背景,采油树在这里上演着震撼世界的神话故事。
   我们舍不得离开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们离开的时候,黄河一如既往地向着渤海奔流,而渤海正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