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5月2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7]

让良好家风引领社会崇德向善

中共菏泽市委党校 杨慧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因此,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家风,引领社会崇德向善,构筑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高地。
  一、良好家风是人生之基
   家风,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家风。譬如:“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勤奋、俭朴、求学、务实”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做自立、诚实、孝敬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等等。在这些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即良好“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崇德向善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
   良好家风是人安身立命之基。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会接受来自家庭成员的家风教育。可以说,家庭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第一课堂,家风的好坏不仅会对家庭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家风严谨人人皆知。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就把他送到农村和工厂“接地气”。新中国刚成立,毛岸英和刘思齐成婚,毛泽东力改旧习,喜事简办,将自己1945年重庆谈判时穿的大衣作为礼物送给新人。这让毛岸英深受家风影响,无论是在农村参加劳动还是在工厂生产车间干活,他从来不以毛泽东的儿子自居,处处为人谦虚谨慎,脏活累活抢着干,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相反,现如今像周永康、苏荣、令计划等“大老虎”的落马,都带有“全家腐”甚至是家族式腐败的特征,其背后无不隐含着家风对干部对家人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家风正,可以丰润思想道德、提高个人素质涵养、陶冶个人情操,教育和引导公民严格遵守个人私德和社会公德,共同维护社会秩序。而社会出现的种种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家风不严谨,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社会好风尚,必须从家庭做起、注重家风教育。否则,“小家”乱了,“大家”也难得和谐安宁。
  二、培育与传承良好家风
   家风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源头,必须重视它的培育与传承。笔者认为,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培育传承良好家风要强化教育引导。良好家风应当规范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本身就具有教育引导的功能。与此同时,父母应重视自身的教育,培育家风意识,注重在家庭生活中共同塑造良好家风。其次要抓好子女的教育,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爱戴父母、关爱老人,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操。
   二是培育传承良好家风要注重示范引领。父母长辈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培育良好家风,长辈应带头营造家庭生活和睦、团结、丰富的氛围,倡导夫妻恩爱、尽职尽责、同甘共苦,使家庭充满温馨与正能量。父母认真履行好养育子女、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子女之责,倡导子女爱老敬老、自觉赡养老人等精神,让孩子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得到启迪,得到积极向上的引导,在家庭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社会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三是培育传承良好家风要做到与时俱进。有了良好的家风,夫妻才会更加恩爱幸福,子女才能健康成长,老人才能安享天伦之乐,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有序,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传统的家风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本基调,强调 “仁义礼智信”和“忠孝仁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风应有所创新,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家庭成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在方式上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广泛的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的形成往往要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和努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通过积极推进家风建设,引领推动形成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