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县域新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8月1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冉堌镇:生态养鱼助扶贫

8月9日,记者来到了定陶区冉堌镇均张庄东鱼河大闸上游,在水产养殖项目基地,碧绿的荷叶、待放的荷苞、盛开的莲花、健壮的莲蓬、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坑塘周边栽种的优质果树……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风景画,加上随风飘来的阵阵荷香,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如今的均张庄已经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100余人成为社员,其中20多户贫困户。这就是冉堌镇铺开的一条生态水产养殖助扶贫的发展路。
   东鱼河是均张庄引以为豪的“母亲河”。“以前,河里野生鱼多,经常会见到鱼群肆意畅游。不少村民开始捕捞,男女老少下河捞鱼,甚至用电网、细网捕捞,”村支书陈启鹏这样形容记忆中的东鱼河场景。“这片地域北邻东鱼河,南接大沙河,地势低洼,该区域十年九涝,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已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特别是夏季作物,只能荒废在那了。但每当夏季涨水的时候,地势低的地方总是能有活鱼在存住的水里游动,这就给我一个想法,可以发展水产养殖。”
   在2006年的时候,均张庄村委员会决定利用东鱼河天然优势来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并帮助村民致富的想法萌生了。5月份,均张庄村的“志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均张庄村民纷纷入社成为社员。由于资金的限制,当时只是建造了3个坑塘,大约40亩,当月,从潍坊鱼台县引进2万余鱼苗倾入坑塘中,采用了藕、鱼共生的养殖模式,既节省了饲料成本又为莲藕生长提供了有机肥。莲藕每亩地能收3500多公斤,刨去各项成本,纯利在两万元左右。投放的鲫鱼和泥鳅,供人们垂钓,算下来每亩收益也能达到三四千元,主要销售到河南、济宁、淮北以及周边县等地区。随着生态水产养殖初成规模,原先的废地变成了“聚宝盆”。
   “党的政策真是惠民,精准扶贫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不仅年底能得到分红,还能给我提供就业岗位,不出村就在这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照顾家人,真是太感谢政府了!”在水产养殖基地工作的贫困户王兰玉感动地说道。
   2016年,针对个别贫困户因自我发展潜力不足、无增收项目和致富门路的困难,冉堌镇对全镇合作社经营现状进行详细摸底,重点对其社会诚信度、经营效益、借贷情况、致富带动能力等进行全面审查,最终确定向志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投资。以“政府+产业+资产收益+贫困户分红”的扶贫模式,激活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共整合扶贫项目资金289万元,自筹资金440.92万元,投资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在广州海大集团引进的300余万鱼苗投入养殖,参与分红的贫困户共326户788人,每年分红款达37.5万元。
   除了收益分红外,冉堌镇水产养殖项目还是一项“造血”型项目,项目建设带动了养殖用工需求的增加,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在此水产养殖项目基地工作的人员达25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0户。“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不仅使合作社增加了资金资本,扩大了经营规模,创造了更大经济效益,分红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随着规模的发展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对于贫困户而言,这是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合作社负责人陈志立告诉记者。
   目前,该项目共开挖坑塘300亩,加上原有的水面200亩,水面面积达500亩,已种植莲藕,发展鲤鱼、鲢鱼、泥鳅等养殖,坑塘周边栽植葡萄、苹果、桃、杏、樱桃等优质果树300亩,正在努力打造集垂钓、露营、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脱贫项目。
   通讯员 袁祎娜 记者 刘卫国